黃土“生金”、民俗變現:黃土塬上的小村之變

2018年12月18日08:35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黃土“生金”、民俗變現:黃土塬上的小村之變

寒冬時節,甘肅東部慶陽市的黃土塬上朔風凜冽。慶城縣的藥王洞村卻是一片熱火朝天。街上的香包、刺繡、剪紙等手工藝品小店裡人來客往,沿路的耱、車輪、石磨和土窯洞,都是游客喜歡的去處。

幾年前還在四處打工的王飛飛,去年在街上開了一家特色面館,吃上了“旅游飯”,最高一天能有四千多元的收入。村庄之變令他高興,這個黃土塬上的小村如今已成為民俗小鎮。

慶陽市屬於黃土高原溝壑區,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的黃土塬面。深厚的黃土層使當地人長期以農業為生,但這裡生態脆弱,山扛不了風,地保不住水。過去一刮風,縱橫的溝峁中、光禿禿的山梁上風沙漫布。一年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卻常常“廣種薄收難溫飽”。

今天,現代化的城鎮建設讓這個黃土高坡上的小村不再黃土飛揚,帶來了綠色轉機。

藥王洞村原先是一個典型的城郊村,這幾年經歷了大蛻變。409戶群眾搬進了新的安置小區,農村公路都已硬化。夜色來臨時,華燈初上,一條條街道變成了皓光閃耀的銀河,整個藥王洞村仿佛一座“冰雪王國”,引得游客紛紛駐足拍照。

“我們這個藥王洞村的名字,可有大來歷。”王飛飛驕傲地對游客說,相傳唐朝藥王孫思邈曾在此祭拜岐伯,當地中醫養生文化濃厚,自古就有醫學傳承。

最近幾年,慶陽打造“岐黃中醫藥養生名城”,建成了中醫藥文化生態園和一批中藥材種植基地,研發了一批養生保健旅游產品,使古老傳統的中醫藥文化成為旅游新熱點。

藥王洞村也是其中的一個養生小鎮。記者步入景區內的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但見游客或拍照、或詳讀、或咨詢,導游則向游客傳授著中醫歷史和醫食保健等常識,解說聲中洋溢著對千年古城的自豪。

在養生小鎮的民俗風情廣場,本地游客劉灣灣一邊咬著蕎面攪團,一邊在一家特色工藝品小店門前駐足。

劉灣灣說,慶陽香包、隴繡、民間剪紙、道情皮影和隴東民歌都是很受歡迎的民俗產品,並稱為“慶陽五絕”。但人們長期擅長農耕,經濟並不發達,這些傳統的民間藝術通常也只是家裡的愛好,而不能變成賺錢的買賣。

“而在這裡,許多原本習以為常的傳統手工藝品尋找到了現代價值,不僅帶來了經濟收入,也為游客帶來了多樣化的旅游體驗。”她說。

這些年,慶陽市政府立足多彩多姿的黃土民俗文化,積極建辦香包、刺繡、剪紙等文化旅游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和銷售企業,實施“旅游后備廂”工程,推動特色農產品、傳統手工藝品向旅游商品轉化,不僅延長了鄉村旅游和農業產業鏈,也帶動了千家萬戶參與到旅游商品的生產,實現就業增收。

慶城縣蓮池開發區主任謝鵬飛告訴記者,今年國慶前,景區就累計接待游客超過4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6億元,帶動就業200多人。

藥王洞村只是甘肅省打造的特色小鎮中的一個。如今這個黃土高坡上的小村將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首位產業,通過文化的獨特魅力讓“黃土”變成了“黃金”,生活在隴東黃土高原的人們也正從飽暖過日子走向精致生活。

(責編:蔣琪、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