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半半”是幸福的花馃馃(脫貧攻堅系列報道(2))

![]() |
馬娟(左)和員工一起分裝花馃馃。 |
“馬半半”是東鄉族的花馃馃。
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縣城出發,要翻過好幾個山頭,爬過好多道溝,才能到布楞溝村。村子在山坳坳的溝底,呈長條形分布,西側正在架設的折紅二級公路旁,是一排排整齊干淨的新房子,底下埋著翻山越嶺才鋪過來的自來水管道通往家家戶戶。43歲的馬熱則從家裡出發,隻要步行幾分鐘,就可以走到東側的扶貧車間。
馬熱則就在扶貧車間工作,負責烹炸東鄉族傳統美食花馃馃。在她身后,20歲的馬翠梅切面,51歲的馬哈麥和另外3位中年婦女捏花花。她們每天都會忙個不停。在她們手中,一盤盤色澤鮮艷、香脆酥甜的花馃馃裝進打著“馬半半”商標的包裝盒,運出大山。“以前隻有過節時才吃得上花馃馃,現在我們是想吃就吃,還能把它們賣到全國各地。”說著,馬熱則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馬半半”是有愛的花馃馃。
“馬半半”,是27歲的東鄉族姑娘馬娟和未婚夫創立的品牌。
“我姓馬,他也姓馬。‘馬半半’的意思是有我的一半,也有他的一半。”馬娟滿懷愛意地說。馬娟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2017年9月畢業之際,不顧家人反對,返鄉創業,以“互聯網+電商公司+貧困婦女”的模式搞起了東鄉花馃馃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馬半半”花馃馃凝聚小愛,更有大愛。“許多東鄉族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不能像男性一樣外出打工,沒有收入,我特別想通過創業去幫助她們。”馬娟對家鄉充滿了深情。花馃馃是東鄉族傳統食品,每個東鄉婦女都會做。馬娟的點子既切合市場需求,又解決了東鄉山區貧困婦女就業難題。
“馬半半”成為脫貧致富的花馃馃。
“馬半半”花馃馃項目很快被引入東鄉縣政府的扶貧車間。產品上線后供不應求,年銷售預計700多萬元。
有了扶貧車間,布楞溝村50多戶貧困家庭的婦女在家門口當起了“上班族”。三個月的培訓期后,車間採取計件工資制,如果每人每天上班,預計可以實現年人均收入近3萬元。
“2017年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6159元。”布楞溝村支書馬文吉介紹說,而2012年底,布楞溝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624.1元,遠遠低於全省全州平均水平,貧困面一度高達96%。
“馬半半”,“一半代表著東鄉群眾的自立自強,一半體現著政府的扶貧政策。”布楞溝村駐村第一書記馬進堂說。
像布楞溝村這樣的扶貧車間,東鄉縣目前建成運營的有5處,正在建設的有20處。依托中石化定點幫扶、廈門湖裡區東西協作,政府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扶貧車間重點傾斜和支持,帶動發展八寶茶包裝、傳統食品制作、服裝布鞋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累計將幫助1300多名貧困婦女實現就業。
除了扶貧車間,東鄉縣還著力發展傳統產業+培育新型產業、集體經濟+龍頭企業、群眾+合作組織等產業扶貧方式。在省州有關部門的積極協調幫助下,鑫源公司、前進牧業、碧桂園集團等大型企業相繼入駐東鄉縣。“不管是哪種模式,我們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計地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實現群眾穩定脫貧,解決群眾后續發展問題。”東鄉縣委書記馬生榮說。
全國扶貧看甘肅,甘肅扶貧看東鄉。山旱地佔87.3%、自然條件惡劣、發展基礎薄弱的東鄉縣,是全國全甘肅省扶貧攻堅戰的一塊硬骨頭。2013年,東鄉縣核定貧困人口10.92萬人、貧困面38.74%。到2017年底,全縣貧困人口7.4萬人,貧困面25.28%,下降了13.4個百分點。對於目前取得的成績,馬生榮不敢懈怠:“自從2013年習總書記來東鄉考察並作出重要指示后,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一號工程’、最大政治任務來對待。”
“馬半半”是幸福生活的花馃馃。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一行到布楞溝村考察,看著滿目荒山,一再叮囑“要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盡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
5年多過去了,馬熱則對當時的情景還是記得清清楚楚。總書記來到她的家裡,坐在自家的土炕頭上和她的丈夫馬麥志拉家常,囑咐他要讓孩子好好讀書,要多養羊,要有脫貧致富的信心。
2013年以前,馬熱則全家一年的收入才三五千元。如今,馬麥志搞起肉羊養殖,大兒子在外面打工,家中退耕還林20余畝,每年獲得補助6000余元,加上馬熱則上班所得,一年至少又有四五萬元。“今天,好日子真的來了。”馬熱則情不自禁地說。
今天,清澈干淨的自來水已經流進布楞溝村的家家戶戶,幾十公裡的水泥路像銀色的絲帶飄落在山腰間。村民們住著寬敞明亮的瓦房,孩子們在新建的操場裡奔跑,婦女們在家門口上班。
“我相信,我們今后的生活隻會越來越好。”馬熱則說。幸福生活就像剛出鍋的花馃馃,散發出沁人的香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