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上庄村:土牆泥巴院的華麗變身

宋喜群 席翡斐

2018年12月11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甘肅武威上庄村:土牆泥巴院的華麗變身

甘肅河西走廊的冬天滴水成冰,在連霍高速黃羊出口處的南邊,現代氣息濃厚的上庄村暖意融融。一條條平坦干淨的道路向遠方延伸,一排排四季常青的鬆柏蒼翠挺拔,一幢幢整齊劃一的住宅傲然屹立。誰也不會想到,十幾年前的上庄村是一個土牆泥巴院、揚塵蚰蜒路、歪斜禿頂樹的臟亂差典型貧困村庄。

從吃飽飯到不差錢

“十幾年前,我們家6口人,擠在4間土坯房,僅有的幾畝地都種著小麥、胡麻、土豆等農作物。因為缺水,隻能靠天吃飯,種的糧食勉強能夠讓全家人吃飽。”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上庄村村民陳文術回憶,一年四季都在地裡忙著,日子依然過得緊巴巴,隻有過年才會給小孩添身新衣服,過完年還要收起來,留著以后出門時穿。

上庄村位於河西走廊武威市東南32公裡處,因為土壤貧瘠和長期干旱缺水,農民種地隻能勉強糊口,日子苦不堪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后,上庄村兩委班子不等不靠,一心一意帶領群眾找出路、謀發展。

上庄村根據自身特點積極探索多方位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一方面抓產業促脫貧。上庄村堅持把產業培育作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提出培育設施養殖、日光溫室、土地流轉等3大富民產業,引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建成標准化養殖小區5處,吸納養殖戶141戶﹔建成日光溫室園區1處,千畝飼用型玉米基地1處,參與土地流轉116戶。另一方面抓“三變”活資源,發展集體經濟。上庄村以財政專項扶貧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資金和村集體經濟入股,組建武威長瑞園鄉村旅游開發公司,採取“村集體+公司+農戶+鄉村旅游產業”模式,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等生態休閑農業,為上庄村獲得穩定收入奠定了基礎。

目前,上庄村家家都有致富產業,村民戶均可支配收入達8700元。“村裡有40輛小轎車,現在的生活,那就是不差錢。”陳文術說。

從臟亂差到淨齊優

村民經濟收入的問題解決了,可是大多數人還住在低矮破爛的土坯房裡,走在塵土漫天的羊腸小道上。改善住房條件和出行條件變得急迫起來。

談起之前的村庄面貌,上庄村二組村民楊百武用3個字概括:臟亂差。楊百武回憶,那時柴草堆滿河道,糞堆堆滿巷道。到處都散發著惡臭,蒼蠅滿天飛。讓他記憶尤其深刻的是村裡有個小伙子找的女朋友是城鎮的,到村上商量婚事,下車后看到這樣一幅景象,當即折身而返,婚事就這樣告吹。至今說起這件事,楊百武依然唏噓不已。

為了改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環境,2010年上庄村開始小康住宅區的建設籌劃和道路硬化的前期准備。經過5年時間的堅持,2015年上庄村建成集居住、休閑、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小康住宅小區2個,高標准小康住宅118套,改造修建農戶衛生廁所211個,硬化村組道路21公裡,實現水、電、網全覆蓋。

清一色的半挂瓦紅檐頂,同樣的落地玻璃出廊門庭,統一的羅馬立柱彩色圍牆。每戶都有獨立的廚房、廁所,電腦、空調齊備,廚房裡清潔灶台、鍋碗瓢盆一應俱全。現在的上庄村,楊百武用“淨齊優”3個字做了概括。

從低追求到高質量

“現代化新農村不只是衣食住行無憂,還要讓村民生活積極健康、豐富多彩。”上庄村黨支部書記楊斌說。

上庄村一直有著“一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統生活追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年復一年的單調進行著,但讓人憂心的是在冬天農忙結束后,村民便開始白天晒太陽、晚上串門酗酒。

上庄村黨支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決定把提高村民素質、豐富群眾生活作為工作重點。2015年,在楊斌的帶領下,上庄村建成文化活動廣場2處,鄉村大舞台1處,配套籃球場3處,鋼化球架4副,羽毛球場1個,乒乓球桌4套,各類體育健身器材42套。討論制定《村規民約》,組建村級自樂班,成立紅白理事會,設立道德講堂,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村民的不良習慣和生活方式,提升了村民的道德文化素養。“現在村裡人閑話少了,鄰裡關系也更融洽了。空閑時候就去唱唱歌、跳跳舞,感覺生活越來越有滋味了。”楊百武說。

出門就是水泥路,入戶全是小洋樓。76歲高齡的楊奶奶聊起今日的上庄村,一連用了3個“好”字,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改革開放40年來,上庄村用實際行動譜寫了新農村建設的傳奇。

(本報記者 宋喜群 本報通訊員 席翡斐)

(責編:蔣琪、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