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湖北巴東縣3萬斤核桃一下子訂光了

本報記者 范昊天
2018年12月07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貧困山區,核桃往往成為村民的致富果。但是,湖北巴東縣信陵鎮土店子村,項目建好后,村裡后期工作一度不到位,村民管護技術沒跟上。不剪枝、不嫁接、不施肥,粗放管理模式下,一部分核桃樹挂果少,壞果落果時有發生。遭受損失的果農寒了心,核桃產業逐漸降溫,一時間砍樹還田成風。

  土店子村是當地重點貧困村,產業基礎差、底子薄,但氣候條件適宜核桃生長,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就有老鄉自發種核桃。近年來,該村瞄准這一傳統優勢,將核桃種植面積擴大到700畝,覆蓋10個組。然而,眼看村裡花了不少錢搞的產業項目就要黃了。

  作為湖北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巴東縣立足資源稟賦,近年來讓產業扶貧挑起了大梁。但產業扶貧項目建好之后怎麼辦?如何保証經濟效益?面對這些突出問題,攻堅路上的巴東人不斷探索解決之道。

  改變粗放管理模式,引市場主體,找技術外援

  “往年一到這時候就愁銷路。今年好了,直接在家門口賣,四五百斤鮮核桃已經被預訂完了。”一顆顆飽滿的核桃挂滿枝頭,種植大戶黃組傳指著說。前不久,村委會前的空地人頭攢動,土店子村第一屆核桃訂購會舉行。50多名來自巴東縣城及周邊縣市的客商,打破了這個貧困小山村的寧靜。

  3萬斤核桃訂購一空,村民增收40多萬元……看著核桃成了搶手貨,村支書張永堂十分欣慰:“多虧了駐村扶貧工作隊牽線搭橋,引進市場主體,加強后期管護,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今年3月,駐村工作隊的到來,讓本來著急的他重拾信心。“靠每個農戶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必須統一調配資源,形成扶貧合力。”經過調研,扶貧隊員明確了幫扶思路。

  挂果核桃400余畝,豐產樹2500余棵,理論產量可達70噸——工作隊走村入戶,登記核實核桃面積。引進巴東易達農業專業合作社,引導果農入社共享技術平台﹔和縣職業高中共建核桃管護實訓基地,200余名園林果茶專業的學生劃分管護區,核桃園變成實驗室,為果農提供技術支持……引市場主體、找技術外援,工作隊立足產業項目作好“管”字文章。

  “我們根據核桃成長階段,針對性地開展剪枝、嫁接、施肥、疏果等技術培訓,並引入無人機噴洒藥水,引導果農加強后續管護、進行科學種植。”巴東職高副校長鄭開春介紹。

  扶貧項目不是一建了之。巴東按照“特色產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建立或引進886家龍頭企業、1065家專業合作社、844個專業大戶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專業合作社在全縣322個村全覆蓋。2017年完成扶貧技術培訓13000多人,實現柑橘示范管護2萬畝,帶動管護8萬畝,完成核桃后續管理6.4萬畝﹔今年又完成幼齡茶園春季管護4萬畝……這些技術培訓和管護措施,有力促進了產業扶貧項目的持續收益。

  直面易地搬遷生計問題,強配套建設,補產業短板

  巴東是集老、少、邊、窮於一身的山區縣,大部分地區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成為擺在巴東人民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是必答題。人搬遷了,生計怎麼解決?怎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從深山裡的破瓦房搬進集鎮小洋房,今年4月,在渡河鎮羅溪壩村小高層集中安置點,全鎮31個村1000多名易地搬遷戶抽簽搖號,挪出了窮窩,入住了新家。然而,離開了山裡,沒有田種,這麼多人靠啥吃飯一時間成了問題。

  巴東探索“易遷點+扶貧工廠”的路子,在安置點配套建設產業扶貧項目,變人口壓力為人口紅利,易遷戶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從鄉村農民向城鎮工人轉變。早在2017年3月,羅溪壩村安置點開工建設之際,致富能人沈傳兵和邱德仲就在附近開辦了一家寵物制品企業,如今已有30余名易遷戶入駐工廠,成了領工資的工人。

  63歲的邱侯勛和他28歲的兒子邱任成為流水線上父子兵,每月收入4000余元﹔患有風濕病的劉祥群開始到工廠打工掙零用錢……不再看天吃飯,扶貧工廠為離開土地的易遷戶帶來生活保障。眼鏡廠、鞋帶廠、服裝廠……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入駐,一個扶貧創業產業園逐漸成了氣候。

  易地搬遷配產業,產業扶貧補短板。農業、林業、畜牧、財政等部門,按照特色產業發展到村到戶和產業扶貧“五個一”的要求,深入部分鄉鎮、村組開展調查,摸清產業發展現狀,按照“一村一品”原則,編制了茶葉、柑橘、藥材、畜牧等主導產業年度發展計劃,並制定了貧困戶產業補短板項目清單,推動實現每個村有致富產業、每個貧困戶有增收項目。

  突破缺品牌、企業實力弱等瓶頸,延伸產業鏈

  山地廣布,降雨充沛,土壤富硒……根據傳統產業結構和有利的自然條件,巴東選定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之一。

  然而,生產粗放、品牌缺乏、茶企實力不強,成為全縣茶產業發展的瓶頸。“必須在延長農業產業鏈上下足功夫。”縣委書記單艷平一語中的。

  縣裡主要負責人帶隊,到福建、廣州等地考察招商,引進正山堂茶業公司生產加工紅茶,目前試生產量已近5噸,開發了“正山堂·巴東紅”產品﹔引進湖北九端茶業公司生產加工烏龍茶,建立生產示范基地3300畝﹔不斷培育本地綠茶生產企業……

  今年5月,巴東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從規范化種植、人才培訓、產業信息共享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這標志著巴東茶產業鏈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截至目前,巴東已有10萬余畝茶葉基地,6萬畝可採摘茶園,各類茶葉企業70家。在全縣發展產業脫貧一批中,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針對農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巴東在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上持續發力,在9個鄉鎮建設70多座水果、蔬菜貯藏保鮮設施及中藥材烘干設施。培育規模以上涉硒農產品加工企業25家,開發認証富硒茶葉、土豆、白芝麻等產品40多種。

  近日,“巴東郡貢茶”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被國家有關部門核准注冊,從此巴東茶有了自己的身份。“打響品牌,進一步深挖扶貧項目后期經濟價值。”單艷平說,巴東著力打好生態、富硒、有機三張牌,成功申報認証“三品一標”70個,其中巴東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已達6件,形成了巴東郡貢茶、巴東獨活、巴東椪柑等特色地標產品矩陣,構建了一個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的產業扶貧新格局。


 

(責編:蔣琪、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