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石市轄區內的大冶市是中國的“千年銅都”,有著3000多年的採冶史。新中國成立后,大冶這座“因礦聞名、因礦而興”的城市曾作出巨大貢獻。然而,礦產資源是一把雙刃劍,2008年3月,大冶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黃石市副市長、大冶市委書記李修武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冶在推進生態立市、強化生態保護、培育綠色產業等方面,創造了更多的“綠色福利”和“綠色效益”,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城市成功轉型的發展之路。
牢固樹立生態戰略發展理念
資源枯竭以后,大冶經濟何去何從?在推進轉型的進程中,大冶市於2006年、2016年兩度召開“黃金湖會議”,開展“頭腦風暴”集思廣益。確定了從單純的經濟轉型發展到經濟、文化、生態、社會、體制機制“五位一體”的城市轉型戰略,大冶緊跟著大時代的步伐向前奮進。
從此,大冶在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博弈中,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寧可減緩發展速度,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近年來,大冶市全面實施“治山、治土、治水、治氣”工程,有計劃地關停重點區域80%以上礦山,全面推進“綠滿銅都”行動植樹造林18.76萬畝,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加大工礦廢棄地修復力度,增加耕地面積1.83萬畝。2008年以來,面對“五小”企業無序建設投產所導致的亂採亂挖、毀壞農田、破壞植被和污染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大冶全域整治關停近千家浪費資源、技術落后、質量低劣、污染嚴重的小煤礦、小煉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電等“五小”企業。
大冶在建設城市的同時,積極發展農村,開展了生態園區、生態企業、生態單位、生態校園、生態鄉鎮、生態鄉村創建活動。如今,一個個山清水秀、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在大冶隨處可見。
從工業獨大到三產並進
2012年,大冶規模以上工業70%以上和礦山資源有關聯,到2017年,下降到不足兩成。大冶市加快布局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節能環保、新材料等4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從“一礦為主、工業獨大”過渡到了“三產並進、協調發展”,總體實現了從依托資源創業到超越資源發展的轉變。
家裡有礦,曾是大冶人最引以為豪的資本,創立礦業公司的曹洪俊便是其中一員。如今,曹洪俊投入過億建起湖北鑫東生態農業基地,搖身一變,成了當地有名的蔬菜大王。據不完全統計,在大冶,有相似經歷的還有近百人,他們投身旅游業、種植業、制造業等行業,開始新一輪打拼。
大冶喚醒“沉睡”的生態資本,突出生態、休閑、養生、度假主題,精心打造保安湖生態新區等“一區兩園七朵金花”。同時,將文化體驗、生態養生、運動休閑、觀光度假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重點,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
文化轉型提升城市軟實力
初冬時節,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上,銅草花依然搖曳生姿。這裡是我國“持續生產時間最長的古銅礦”,在遺址博物館,可以看到面積龐大的井巷、古朴厚重的銅斧、精巧的採礦工具,無聲訴說著千年生生不息的爐火。
改革開放之初,大冶的文化產業尚處於一種萌芽和發掘階段,2006年經濟轉型后,大冶開始重塑銅綠山古銅礦這一文化品牌,積極挖掘礦冶歷史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中國青銅時代最高技術成就。
從2016年開始,大冶全面推進總投資100億元、規劃區總面積24.34平方公裡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作,全力打造展示大冶“青銅文化源、古建之鄉、民間文化”城市名片。
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大冶的一次自我升華。在大冶市市長王剛看來,大冶堅持城鄉一體整體推進,持續深入推進文明城市、文明城鎮、文明村居“三級聯創”工作,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著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著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著力提升群眾生活質量,文明創建催生的“自我趕考”,開啟了大冶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