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青海省雜多縣委書記才旦周:讓生態與民生並蒂花開

本報記者 原韜雄
2018年11月21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鄉鎮基層黨建觀摩會上,才旦周(右一)查看會議記錄。
  原韜雄 扎西江才攝影報道

 

  高原冬早,自青海玉樹巴塘機場向西行,寒風裹挾著雪片一路敲打著車窗。3個多小時的顛簸,高度漸升、呼吸漸難,直到穿過海拔4750米的長拉山隧道,雪霽雲開,位於瀾滄江源頭的雜多縣映入眼帘……

  “看見這個,就到雜多了!”司機桑周指向窗外兩頂白色帳篷興奮地說。

  “一大一小,是給牛羊避雪用的?”

  “是給高原生活垃圾‘住’的!大的收集不可回收垃圾,小的收集可回收垃圾,牧民分類存放,縣上再統一處理。”他眉角一揚,“5年前,雜多還被叫作‘垃圾之城’,現在多虧了才書記。”

  “咱這車后備箱裡還有兩頂帳篷。”桑周話鋒一轉,“雜多地廣人稀,書記下鄉經常‘過了這村沒這店’,天黑隻能就地扎帳篷睡。”雜多隸屬玉樹藏族自治州,面積3.5萬平方公裡,幾乎與海南島一般大,可人口密度卻隻有每平方公裡兩個人。“去年下鄉調研,一年就跑了5萬多公裡!”

  才旦周是雜多縣委書記、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黨委書記。雜多既是欠發達縣,又是民族縣,還肩負著江源生態保護的重任。在雜多工作5年,才旦周用堅實的步履踏石留印,讓生態與民生並蒂花開。

  “隻要有這個原動力,法子我們來想”

  5年前,才旦周剛調任雜多縣縣長,就在基層調研了兩個月。當時,“縣裡窮、街道臟、治理亂,老百姓把大字報貼到縣委大門口。”調研下來,才旦周心裡很不是滋味,“我曾在可可西裡工作3年,親眼看到生態破壞造成的后果。雜多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品牌也在生態。”

  “如果解決不了垃圾的問題,我們還能解決什麼?”才旦周通過研究學習,有了垃圾分類處理的念頭。雜多縣委辦公室主任劉勝利回憶:當時干部都抓瞎,不少少數民族群眾連字都不認識,能教會?被邀請來的北京專家也直搖頭,這事很多發達城市都干不來,能行得通?

  才旦周和干部鑽進牧民的帳篷,了解到牧民自身就有跟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觀念,“隻要有這個原動力,法子我們來想!”

  才旦周組織各社區自行摸索經驗﹔有先進典型,縣裡組織把群眾代表帶到垃圾分類場參觀﹔環保課程進學校,“小手拉大手”,孩子回到家教大人環保知識……

  經過努力,如今雜多縣城基本實現了“垃圾不出門,出門就分類”﹔牧區實現“戶收集、鄉轉運、縣處理”。

  垃圾少了,環境好了,引來了投資和游客。才旦周為雜多找到了方向:那就是“讓‘綠水青山’成長久獲益關鍵”。

  “改革沒有現成經驗,我們隻有下水蹚出來”

  俯瞰雜多,縣城靜臥於山谷之中。才旦周指著不遠處的山上:“那白雪下面,就有中國最好的虫草。”山下,瀾滄江緩緩東流,將舊城與新城一線串起……

  “剛來那會兒,江岸邊有11個沙場,我們一次性把它們全停了。”才旦周手心向下比劃著,像是遠遠撫摸江流,摸准了雜多生態這條“脈”,才旦周開始“對症下藥”。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為雜多“生態立縣”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區管委會成立,“改革沒有現成經驗,我們隻有下水蹚出來。”才旦周說。

  “國家公園試點之前,那是九龍治水,國土、林業、水利各管各的,難免出現推諉扯皮的狀況。”瀾滄江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扎西東周介紹說,目前,瀾滄江園區管委會已經形成了山水林草一體化管理,各部門人員和編制整體劃歸園區,相關執法職能也由管委會統一行使。

  “現在責任能精確到每個管護員。”才旦周說,從上到下職責明確:縣上有管委會,鄉裡有管護站,村裡有管護大隊,組裡有管護分隊,每戶有生態管護員。

  “架子搭好是第一步,還要跟外面學技術。”才旦周說。管委會成立了瀾滄江源專家委員會,建立了北京大學學生實習基地﹔北大山水保護中心更是培訓了64名牧民檢測員,設置了100個紅外相機開展生物監測……

  “書記,我們的牛羊讓熊和豹子吃了!”不知從哪天起,牧民告狀的次數逐漸多起來……“生態賬好了,還得算個人賬,不能因為保生態讓牧民吃虧!”才旦周說,通過縣財政支持、群眾投保、引進外來資金的方式,設立“人獸沖突保險基金”,為牧民兌現補償。

  “修路、修管道、建房子,都是為了讓老百姓受益”

  驅車駛入縣城的主干道,道路稍稍擁擠起來。雜多縣委辦公室主任劉勝利說:“現在咱雜多的道路可是4橫16縱,舊城改造前,就隻有這一條主干道。” 

  劉勝利所說的舊城,現在隻佔全縣城的1/3。當時老城區改造至少得4個億,光拆遷補償費用就超過1.35億元,涉及征地拆遷戶1236戶。才旦周一邊東奔西走籌措資金,一邊向老百姓宣傳拆遷政策。

  “修路、修管道、建房子,都是為了讓老百姓受益﹔如果百姓得不到實惠,我們修它又有啥意義?”才旦周說。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征地拆遷任務全部完成,各項補償切切實實進到百姓的口袋裡。整個過程沒有一個拒拆戶、釘子戶。

  “需要錢的給錢,需要房的給房,百姓也能過上好日子。”才旦周說。為讓百姓住上放心舒適的房子,在了解群眾的住房需求和居住習慣基礎上,他還親自參與到房屋建設的設計中。

  在他的堅持下,近5年縣級財政80%用於民生類支出,兩年來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2.06%下降至8.9%﹔去年累計整合扶貧資金2.37億元,幫扶4個貧困村1042戶3451人脫貧……

 

(責編:蔣琪、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