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將台村: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2018年11月14日08:43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將台村: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甘肅省定西安定區魯家溝鎮將台村是一個山區村,村民們居住在不同的山窩窩裡,這兒三五戶,那兒七八戶,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

2014年,隨著國家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政策的深入實施,當地政府決定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用5年時間分5批將分散在山窩窩裡的500戶貧困村民搬出來,徹底改變將台村“人窮村弱”的現狀。

如今,搬出山窩窩的人家已達432戶。新的居住點不僅設施齊全、交通方便、信息暢通,而且隨著富民產業的培育發展,村民們的口袋也鼓起來了。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643元。

來到將台村易地扶貧搬遷點,隻見一排排整齊的小洋樓黃色琉璃瓦蓋頂,每一棟樓都有一個小院,配著一座紅色的大門。村裡的主干道和小巷子都已硬化,每隔一段就有一盞太陽能路燈。

從偏遠的山林社老房子搬過來的農家主婦貴莉,每天早上都要將小洋樓的臥室、客廳打掃一遍,然后到廚房用天然氣爐灶做飯。她高興地說:“以前住在山窩窩,老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做飯燒柴草煙熏火燎的,趕個集要走好長時間的山路,現在我們跟城裡人一樣了。”

有同樣感受的,不止貴莉一家。建設之初,魯家溝鎮就按照“搬遷戶型選擇合理、公共場所布置集中、綠化建設因地制宜、文化宣傳特色鮮明”的要求,邀請專業機構結合實際對扶貧搬遷點進行了規劃設計,不僅突出規劃村裡的“路網”,還設計了電力、通訊、電視、人飲、排污等五種管線,以及村務活動、醫療衛生、便民服務三個公共服務中心,從根本上提升搬遷點基本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建設過程中,鎮裡對搬遷安置區功能又進行了全方位完善和優化,建設了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室和文化劇院、幼兒園等設施,為432戶搬遷農戶安裝了天然氣。

如今,隨著飲水、亮化、綠化等配套工程的完成,搬遷安置區已初步達到了道路硬化、村庄綠化、庭院淨化、環境美化、居住社區化的規劃設計效果。

為了讓新村子一直“美”下去,村裡還專門成立了將台新村管理委員會,對搬遷安置區進行日常管理,並組織搬遷農戶定期清掃街道衛生。“原來的泥濘路變成了硬化路,窖水變成了自來水,旱廁變成了水沖廁,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搬遷戶的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用網難、住房破、廁所臭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村裡的居住環境不比城裡差。”村黨支部書記彭名海自豪地說。

搬出了山窩窩,村民們能不能穩得住、能致富?

答案是肯定的。搬遷之初,當地政府就結合中央移民搬遷財政補助資金項目,採取“量化到戶、入股分紅”的形式,將項目資金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股金注入村裡成立的4個合作社進行分紅。同時,採取分戶實施、光伏並網的方式,為搬遷的136戶貧困戶每戶安裝3千瓦太陽能光伏板,年收益可達3000元左右。此外,鎮裡還搶抓引洮通水機遇,在川區通過流轉土地發展蔬菜產業或鼓勵勞動力在企業就近務工增加收入,對山區原有耕地通過退耕還林、土地流轉或種植牧草等方式獲得收入。

從山林社搬遷出來的費淑梅一家,以前靠天吃飯,經濟來源主要是種地,平常生活花銷用的“活錢”都是丈夫趁農閑外出打工掙的,大部分都要用來供孩子上學。幾年前,費淑梅患了腰椎間盤突出,干不動農活,家裡失去了一個主要勞動力,生活很是吃力。

搬到新家后,費淑梅的丈夫在搬遷安置區配套的產業園打工,每個月收入能達到3800元左右,比以前翻了幾番。費淑梅掰著手指頭,一筆一筆地算著家裡的收支賬,信心滿滿地說:“以前在山上,吃完晚飯早早地就睡了。現在每天晚上到廣場上散散步,鍛煉鍛煉身體,連睡覺都格外香,感覺日子更有奔頭了!”

(記者 楊世智)

(責編:張學娟(實習生)、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