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脫貧攻堅 安徽望江60個貧困村有了自己的產業項目 

本報記者  徐  靖
2018年11月12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土地、湖面資源沒有形成規模,缺乏競爭力。村民種植結構單一,主要以糧油為主。經濟作物、畜禽養殖業規模小﹔東臨長江、西臨楊溪河、境內有湖,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應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蝦稻共育,培育蛋雞養殖、休閑農業和設施蔬菜等產業……

  問題有哪些?基礎怎麼樣?兩相對比,這是安徽安慶市望江縣雷江村的扶貧產業規劃。縣扶貧辦主任劉正虎幾乎將全縣60個貧困村的規劃爛熟於心。這些規劃是否科學合理?有了規劃,具體怎麼干?望江縣如何走好產業扶貧之路,記者進行了採訪。

  了解市場規律,提高謀劃能力,避免項目小散亂

  20萬元,300畝,2016年太慈鎮清平村投資建設蓮藕種植基地。為此,村集體流轉200多戶村民,其中100多戶為貧困戶,流轉費用400元/畝。當時,蓮藕市面價格居高不下,原想著闖出一條新路。沒想到,因降水過多,收成欠佳,轉眼到了2017年,蓮藕價格又滑坡,從2.1元/斤降到0.7元/斤。村集體兩年間虧了50多萬元,村裡慌了手腳,急忙向縣政府求助。

  “近年來,地方扶貧資金充裕,而且村鎮政府幫助大伙脫貧心切,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項目決策考慮不周全的情況。”望江縣副縣長汪世平說。

  “目前,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小散亂。”汪世平說,“截至2017年,望江縣蓮藕種植面積15000畝,分布卻較為零散,少有超千畝的產業基地,大部分是投資幾萬十幾萬元、幾十畝或百余畝的項目。規模小、分布散、產量低、缺少銷路,因此抗風險能力低,經不起市場波動。”

  扶貧資金確確實實用了出去,但貧困戶增收如何,收益怎樣,成效在哪?2017年,望江縣聯合安徽農業大學全面摸底全縣產業扶貧情況,最終形成了針對60個貧困村的扶貧產業規劃和全縣產業規劃。清平村首先嘗到了甜頭。今年5月,村裡按照產業規劃在120畝藕田裡套養龍蝦,效益良好,預計年底產值能有120萬元。

  “以前,村鎮干部缺乏對市場的了解,不善於根據自身情況謀劃項目,在管理經營方面也缺乏經驗,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清平村黨總支書記李學友說,目前看來,新項目發展態勢良好,也在積極考慮拓展產業鏈,進行蓮藕和龍蝦深加工,增強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希望可以全面帶動村民蓮蝦共養,產生品牌效應。”

  “產業扶貧要取得實效,不能隻看一朝一夕。要保障脫貧戶不返貧,能獲得可持續性收入,這就需要有因地制宜、抵御市場風險的大項目。這一切,都要建立在長遠規劃的基礎上。”汪世平說。

  不搞一哄而上和短期投機,合理選准產業

  “時下,一些村鎮和貧困戶對於市場規律不了解,對政府扶持的產業一哄而上,基本依靠補貼。一旦政策鬆動,又一哄而散。這樣很容易導致貧困戶再次返貧。”安徽農大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江激宇認為,產業扶貧應避免短期投機,要成為具有內生動力的可持續行為。

  望江縣向安徽農大提供了氣象、林業、水產、水利、交通等各方面統計數據,為規劃提供必要便利。安徽農大則組織了40余人的專家團隊先后67次前往各村鎮摸底排查,4次征求政府部門意見,多次修改。實施意見形成后,又在60個貧困村召開村民大會,征求村鎮意見。最終,60個貧困村都有了為自己量身定做的產業規劃。

  “很多扶貧產業項目成效不顯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緊密。產業扶貧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的經濟問題,涉及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現代服務業,單一學科的專家在編制產業規劃時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江激宇說,安徽農大在成立團隊之初就組織多學科多背景的專家學者,分散成若干個小組,分別調研本領域問題,最終形成綜合意見,確保規劃接地氣、更周全、可操作。

  在楊灣鎮楊閘村的扶貧車間,密密麻麻的各種機器不停地運轉,編織著一匹匹布,不停有工人穿梭其間。這家工廠每年生產2000萬米亮絲布,遠銷東南亞、歐美。這便是當地根據產業扶貧規劃引進的項目,此前還是一個閑置的廠房。

  “這裡是全國優質棉花生產基地,原料充足,工人技術熟練,發展先進紡織工業有很好的基礎和條件。”楊閘村黨支部書記姜奎華說。

  “我們去年進入望江,今年4月投產。目前有工人50多名,有一半是貧困戶。未來,工人有200人,貧困戶的比例也將達到80%,工資5000—8000元不等。”望江縣祥雲制衣公司總經理蘇根祥說,“老鄉在這裡上班1年基本就能脫貧。”

  “扶貧產業項目最核心的目的是拿以前撒胡椒面的資金,來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要為貧困戶和貧困村選准產業,確保后續可持續發展。我們在謀劃之初,就根據每個村鎮的獨特條件,為當地推薦了3—5個有規模、有市場前景的項目。”江激宇說。

  產業發展起來,要做大平台做強品牌

  在雷池鄉雷江村,五湖現代農業發展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產業初加工工廠正在建設。工人忙碌其中,不時有附近的農戶送來自家養的小龍蝦。“未來這裡將形成養殖、收購、儲存、運輸的產業鏈。”公司總經理王業斌說。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裡曾是一片低窪田。“牛下田,腿都陷進地裡拔不出。稍微有點旱澇,就不能保收。過去,每畝100元流轉費都沒有人願意要,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村支書吳生聯說。

  如今,受益於龍蝦養殖,當地人的生活翻天覆地。“今年,小龍蝦每畝400—500斤,市場價格20元—40元/斤。正常情況下,純收入大概4000多元/畝。”王業斌說,目前共流轉110戶農民的土地,養殖面積約3000畝。帶動周邊40多戶農戶養殖龍蝦,全鄉養殖面積約5000畝。

  雷江村貧困戶方歡友之前靠著家裡的魚塘,收益不多。如今,他也響應村裡號召,把30畝水塘拿出來養殖龍蝦,每畝年收益能超過2000元。“蝦苗、技術、飼料和銷售都由五湖負責。清塘、放苗期間,飼養過程中常有技術指導,隻要按照要求養殖,其余基本不要操心。”

  同時,為推進村鎮按照產業規劃發展,望江縣委縣政府對產業發展給予了支持。“初期,通過一定財政補貼,積極引導貧困戶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來。當項目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自然能夠輻射帶動更多農戶。”汪世平說。

  “隨著扶貧產業逐步發展,將著重解決產業進一步發展可能面臨的缺少平台和品牌的問題。”劉正虎說,通過成立平台公司,避免當地企業在市場中自我消耗。利用統一的平台和品牌,管理所有鄉鎮產業產品,在對接客戶、銷售渠道等各方面給予有力支持。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2日 02 版)

(責編:蔣琪、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