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跑花”大媽的最后一個採棉季

2018年11月07日08:25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新疆“跑花”大媽的最后一個採棉季

說到棉海“淘金”,50歲的劉玲頗為動容。1998年秋天,她跟著丈夫從老家河南來到新疆沙雅縣務工,像那時大多數內地務工人員一樣,採摘當季盛開的棉花成了夫妻倆首選致富門路。由於收益不錯,二人決定定居下來,此后20年的棉花採摘季從無缺席,而採完今年的棉花,劉玲卻將告別棉海……

作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產區,新疆每年秋冬都會吸引內地幾十萬務工人員採摘棉花,疆內非棉花產區的農民也會前來。

“內地和疆內其他地州的採棉工通常會提前聯系種棉大戶,對接好工錢、吃住、用工保險,然后過來定點採摘,一採就是兩三個月,而我們本縣市的採棉工,則會瞄准小塊棉田,每天採個幾畝地,隔天又換去別家。”劉玲解釋道,所以他們採叫“定花”,我們採叫“跑花”。

眼下的天山南麓廣闊棉田,棉桃吐絮。清晨,在把孫子送進幼兒園后,劉玲駕車在鄉路上,電動車行駛得格外緩慢,一是介懷雨后的泥濘,二是因為劉玲在尋找“跑花”的機會。

不一會兒,棉農艾孜孜·艾力木揮手攔下劉玲,二人三言兩語商量好工錢后,劉玲從背包裡取出帽子和口罩,並把艾孜孜·艾力木准備的布袋系在腰上,走進棉田忙活起來。雖說日頭漸大,然而手捏棉桃,棉桃裡積下的雨水還是冰涼刺骨,劉玲每摘半個小時便會停下稍做休息,“年紀大了不比過去,手涼還是其次,腰彎久了必須得緩緩,不然第二天痛得難受。”劉玲一邊捶腰一邊說,這是她決定以后不採棉花的原因之一。

由於妻子身體不適,平日裡棉田除草、打藥都是艾孜孜·艾力木一個人,而採收並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艾孜孜·艾力木說,家裡土地較為分散,每年位於縣城邊上的那10畝地,總要雇幾個工人幫忙。這兩年大家的就業選擇廣了,無論是“定花”還是“跑花”都不好招工,年齡大的干不動,年輕人又不願意來。

“不過慶幸的是,今年12月採棉季結束,我就把家裡的土地流轉給我們這兒的紡織企業。企業接管后,未來會實施機器採收,以后就不需要那麼多工人了,每畝地我能拿到800元的流轉費,以后計劃外出打工賺錢。”艾孜孜·艾力木說。

沙雅縣農業局局長楊寧介紹,近年來,全縣致力推動棉花產業提質增效,積極與本地紡織加工企業合作,流轉零散土地,推廣實施機器種植、採摘棉花,打造種、採、收、加工全產業鏈,“預計明年全縣棉花機採面積達100萬畝,佔棉花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到那時需要的採棉工就更少了。”

對於即將放下手中捧了20年的“飯碗”,劉玲有些不舍,但也欣然接受。曾經的西出陽關、定居天山之南,曾經的風吹日晒、無數次彎腰採摘……“是生存,也是情懷。”劉玲感慨,最主要的是,我們這些邊疆“跑花”如今也有新機遇。

近年來,隨著新疆旅游業的發展,天山南北層林盡染的胡楊走出“深閨”,吸引國內外的游客紛至沓來,特別是胡楊林密集的南疆。不久前沙雅縣舉辦胡楊節,短短幾天,便有5.4萬人次游客暢游觀賞。

“縣裡好多酒店都爆滿,大街上總能聽到各地鄉音,借助旅游熱,我們身邊許多人都做起小生意,或賣紀念品,或辦農家樂。”劉玲說,丈夫這兩天正忙著尋找門面,二人也准備開個小商鋪,售賣小吃飲料,給在外地打工的兒女減輕點負擔。

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採了80公斤棉花的劉玲從艾孜孜·艾力木手裡接過酬勞:160元錢和一張熱乎的馕。她隨后開心地與棉花堆合照,准備把勞動成果上傳網絡。在結束這小小的儀式后,她跨上電動車,趕去幼兒園接孫子,身影逐漸消失於黃昏。

(責編:蔣琪、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