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鐵腳板”相伴南當村變遷

2018年10月30日08:55  來源:青海日報
 
原標題:“鐵腳板”相伴南當村變遷

 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賈加鄉南當村,才讓被群眾們親切地稱為“鐵腳板”。

從2014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四年時間裡,他帶領村“兩委”班子爭取金融扶貧貸款和互助資金,積極探索村民增收之路,2016年,南當村群眾自籌資金20萬元,購買了總價60萬元的藏系綿羊,建成全村第一個專業合作社,在全縣各鄉鎮率先實現了資產收益分紅。

貧困戶葉旦就是受益人之一,他說,當初才讓提出開辦村集體入股專業合作社的時候,很多村民都不同意,才讓挨家挨戶說服村民加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大家都是被他的誠意打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有了行動,事實証明這條路沒走錯,現在我們都在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中獲利。

“改革開放,首先要解放農民固守已久的傳統觀念。去年‘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在南當村實施,今年全省鄉村旅游扶貧產業大會又在尖扎縣舉辦,城鄉發展一天比一天快,下一步,我們將在綠化、美化、亮化等細節工作上補齊短板,為發展鄉村旅游業奠定基礎。”才讓說道。

眼下,南當村“美麗鄉村”建設正進入集中收尾階段,村子裡,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村民們建設家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紛紛填土、拉磚、打掃庭院,昔日破舊的小村庄開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全縣典型的貧困村。全村62戶280多人僅靠27公頃耕地維持生計,大部分村民的住房四處漏風,爐子燒得再旺家裡也沒有一點熱氣,可就是沒有能力翻修。”

土生土長的才讓說,自打記事起,南當村就是出了名的貧困村,村民住的是土坯房、茅草屋,七十年代初,由於糧食產量不高,各家各戶種一茬庄稼下來不僅要精打細算,平時還要配以青稞、土豆等雜糧,稍有計劃不周就會隨時斷糧,吃不飽飯是常有的事。

當時,農民都是公社社員,集體勞動時統一出工,不到勞動年齡的孩子們,隻能隨婦女干些相對輕鬆的活,那時基本上沒什麼農業機械,干活就靠一雙手,從天不亮忙到天黑,一年忙到頭,能有余糧,就算是過了一個好年景。在那個物質非常貧乏的年代,連生活常用的火柴、煤油都成了奢侈品。

這些年,南當村得益於改革開放和富民好政策,發展畜牧業合作社,鼓勵勞動力外出打工,整治村容村貌,尤其是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對全村的危房舊房以及村級道路、自來水管道進行了大規模維修,同時,建成村級辦公服務中心、村小學教學樓和文化廣場,群眾脫貧信心越來越濃,日子越過越紅火。

出生於1967年的才讓親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給農民帶來的實惠,給農村帶來的變化。

“四十年來, 社會穩定和諧,農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很多貧困戶逐步摘掉了貧困帽子,如今,城鄉商品日漸豐富,沙發、電視機、拖拉機等這些曾經在農村時髦的‘大件’已經算不上什麼,‘家庭影院’、互聯網、汽車都幾乎普及到每個家庭,村民越過越有了盼頭。”

“改革開放讓村裡的很多年輕人走上了學技術奔小康的致富路,去年,兒子買了挖掘機在外攬工,農閑時每天忙得不著家,家庭收入和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沒有改革開放,哪有今天美好的生活!”才讓樂呵呵地說道。

(記者 劉偉 通訊員 蔣軍 攝) 

(責編:張學娟(實習生)、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