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基層干部的扶貧往事

2018年10月19日09:19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我在扶貧村工作的往事常常在夢中浮現:村民們勤勞的身影,彎曲陡峭的山村小路,低矮的村民小屋,潺潺的溪流,迎風飄揚的杉條,還有綠油油的生姜苗和紅薯藤……一樁樁、一件件,像電影蒙太奇一樣呈現。

  從1995年到2003年,我先后在冷水灘區嵐角山鎮渣裡口村、道縣洪塘營瑤族鄉香花樹村、雙牌縣上梧江瑤族鄉新田鋪村、寧遠縣桐木累瑤族鄉小源村等地駐村扶貧。

  近日,應新田鋪村原支書馬明亮的邀請,我與當年的工作隊員曾慶廉、伍少林一清早在市區菜市場購買了2斤牛肉、3斤豬肉、2斤豆腐等食材,駕著私家車從冷水灘出發直奔雙牌,然后從雙牌水庫大壩換乘小船到達新田鋪村,我們先在村裡轉轉看看,在這天然氧吧中盡情享受著,中午飯還是按當年大家“打平伙”的習慣,邊吃邊聊當年的扶貧往事。

  一、“愚公”移石

  當年的新田鋪村交通閉塞,三面環水,是雙牌水庫中的孤島。外面的生產資料運不進來,村裡的農副產品運不出去。我們扶貧工作隊進村后,對村裡的情況進行了全面摸底,並制定了辦實事的方案,主要是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通路、通電、通橋、通電話和舉辦農民種養技能培訓班,擴大虎爪姜生產規模。

  當年,面對村裡連毛馬路都沒有的現狀,進村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修好通村通組砂石路。首先,召開村黨支部會,會上決定報上梧江瑤族鄉黨委批准,報扶貧后盾單位備案並爭取資金。其次,召開黨員大會和群眾大會進行安排部暑和動員,並按路的總長度平均分配到人,要求“村、支”兩委干部帶頭到工地修路,黨員和村民小組長緊跟著進場。當時,有一部分群眾思想仍然想不通,他們說:“扶貧隊員這樣做是為了回到工作單位好寫工作總結和得到表揚,這樣做又白白增加了他們的勞動量。你們想得好處,我們寧願在家扯胡子、玩麻將,不去修路就是讓工作隊得不到表揚,甚至還會挨批評”……

  在僵持不下時,一位76歲的老人(崔大爺)走親戚回來了,他聽說村裡修路很高興,還召開了家庭會議,動員兒孫必須上工地修路。他說,毛澤東時代我們背著被子,帶上工具和糧食到外地替別人免費修路、修山塘、修水庫,現在工作隊幫助我們自己村裡修路,我們還說這說那,你們能有什麼道理呀?我們家一定要堅決完成任務。

  第二天,太陽剛剛升起,老人家就到了工地修路,但是九點多鐘仍不見兒孫到場,很是生氣,頓時回到家中,揮動鋤頭要打人並大聲罵道 :“你們這些不孝子孫,沒有出息的東西,我打死你們……”逼著兒孫上工地修路。在他家的帶動下,扶貧隊和黨支部進一步入戶做工作,全村群眾全部上工地修路,工程進展很快。

  路基初步成形后,但中間的大石頭是個攔路虎,由於扶貧資金有限,石方工程發包出去要花費大量的錢,扶貧隊和黨支部決定,村裡花9000多元購風炮打鑽機和雷管與炸藥,由兩名有爆破技能和經驗的村民負責打鑽並放炮,同時給予適當誤工補貼。就這樣,花最少的錢辦更多的事,終於打通了村組公路,一頭連著雙牌水庫,一頭連著江村鎮,既可以走陸路從江村鎮到道縣縣城,也可以走水路到雙牌縣城,僅僅用一年多時間建好了12公裡村組公路和一座小橋。然后就是架通高壓電進村入戶,當家家戶戶通上電時,群眾歡聲雀躍。

  二、選“村官”

  村支兩委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旨在向群眾傳播黨的聲音和政策主張。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是扶貧工作隊的重要任務。村委會換屆選舉,如何選好村主任這個“主心骨”是村裡的頭等大事。當年,村支書工資是600元/年,村主任是400元/年,村秘書和村婦女主任是300元/年。一些年富力強的能人大都在外地務工,就是選他當上村主任也無暇管理村裡日常事務。經過反復商量,最后決定推薦群眾基礎好、無不良記錄、有一技之長、樂於奉獻的肖家自然村的肖某某為候選人,並把在外地打工的他請回來。

  恰在此時,村裡有一位“三進宮”的人(他競選村干部的目的是盯上了村裡的扶貧資金、造林補助資金和林木砍伐指標權等,是為了謀取一己私利)想競選村主任。他從親屬朋友處借錢四處活動,對群眾說“村長沒有人來當,我願意為大家服務,誰投我一票就給四元錢。”有的村民說,“我寧願投自已的票,也不要他的錢……”。后來,我們通過細致地了解,個別群眾還真收了4元錢。

  扶貧隊和村黨支部當機立斷,迅速召開黨員大會,發動黨員旗織鮮明地加以抵制,接著召開全村群眾大會進行宣傳發動,堅決制止這種拉票賄選的違法行為。同時,鄉黨委派工作組和扶貧隊員一道入駐村民小組,逐戶做細致工作。由於發現及時,又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這使村委會換屆既尊重群眾意見選出了能人強人,又按組織意圖順利進行,圓滿完成了選舉任務。

  三、抓“產業”

  新田鋪村是水庫中的林木生產基地(人均5畝),早晚溫差大、且雲霧纏繞、濕氣大,這要求我們必須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發展致富產業,因此,扶貧隊和村黨支部一致決定在林中套種虎爪姜和紫紅薯、玉米、土豆,同時套種楊梅和板栗。當時我們請來了農業局的專家給村民講課並進行現場示范,也請林業局專家傳授楊梅和板栗的種植技術,並邀請這些專家當村科技扶貧顧問,不定期來村進行技術指導和現場示范。另外,還印發了實用種植技術手冊供農民平時學習,幫助他們不斷提高生產技能。

  由於路通了、電通了,村裡出現了第一台拉貨三輪車、第一家紅薯粉加工企業(生產紅薯粉條、紅薯渣造酒,最后的殘渣喂豬),虎爪姜還遠銷到香港一家制藥企業,當年全村人平增收400元,還帶動了周圍幾個村種植生姜和紅薯。

  四、迎“考核”

  當年的扶貧工作考核是由組織部和扶貧辦聯合進行考核,主要是三大塊:村支兩委班子建設,扶貧資金到位,辦實事和產業發展、全村平均收入情況。對后盾單位的要求:一是單位一把手每年到扶貧村至少一次,二是扶貧資金必須到位(這是一票否決指標)。對扶貧隊的要求:一是隊長每月駐村5到10天,隊員10到15天﹔二是每年必須辦幾件實事(不少於2件),解決實際問題。

  當年終考核組進村考核時,看到新修的通村入組公路、家家戶戶明亮的電燈、地窖裡堆積如山的虎爪姜,他們滿意地笑了,“你們扶貧工作隊做了這麼多實事,把群眾帶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這就是最大的政績!”當時的貧困線是人均800元,我們撤隊時,全村整體脫貧。

  新田鋪村當時有10個小組、233戶、825人,目前已搬遷到雙牌縣城居住120多戶,有一部分已經遷往其他城鎮生活,仍留在村中居住的不到80戶、常住人口不到200人,村民對當前的生活普遍感到滿意。

  秋陽和煦,秋色豐華。秋思總是在心中一波一波蕩漾。二十年彈指一揮間,目睹當年的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我們感到由衷的欣慰,衷心祝願鄉親們的生活如車窗外隱約可見的楓葉越來越美好。(本文作者系永州市商務和糧食局黨組成員 謝科平)

(責編:張桂貴、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