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年來】
“不要彩禮和嫁妝,自己家業自己創。”在齊齊哈爾泰來縣克利鎮永安村,新式農村婚禮辦得同樣喜慶熱鬧。
“不喝酒來不吃席,瓜子西瓜擺上場。”佳木斯湯原縣香蘭鎮新建村以別開生面的茶話會代替了學子宴。
“鄉村振興新畫卷,擼起袖子加油干。”在虎林市偉光鄉偉光村,村民用自編自演的文藝表演提振致富的精氣神。
“鄉村好不好,不光看農民口袋裡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的精神面貌。”黑龍江省文明辦專職副主任龐玉紅表示。
黑龍江省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環境整治 鄉村美起來
秋日時節,記者走進寧安市渤海鎮小朱家村,干淨整齊的農舍、平展的村路、涼亭、花壇、廣場……整潔的村容村貌不僅給村民帶來了生活享受,更讓這裡的鄉村生態游異常火爆。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村民王鳳先忙得不可開交,大量游客到他的農家院游玩。“政府建設美麗鄉村,投資打造農家樂樣板房,鼓勵我們發展鄉村旅游,我就開了農家院,好環境不僅能帶來好心情,還能帶來好效益。”王鳳先說。
“自然、簡單、干淨就是心靈最好的棲息之地。”到過小朱家村的游客這樣感慨。
不隻小朱家村,寧安市240個行政村中有109個村都在積極實施環境整治、移風易俗、典型示范等工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精神文明搞好了,也會激發人創造財富的能力。”寧安市委書記徐利刃說,“我們要讓寧安市的美麗鄉村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內涵美轉變,讓農村人願意留在農村,城市人願意來到農村。”
而在雞西市,“廁所革命”開展得如火如荼。10月的雞西,天氣已經轉涼,虎林市寶東鎮東興村村民初樂鳳坐在土炕上,看著剛改建的廁所非常滿意。“今年冬天上廁所不用遭罪嘍。”
農村美不美,要看廁所是不是旱改水。農廁改造讓農村面貌發生根本變化。以前的東興村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糞便露天堆,污水到處流。農廁改造后農戶家的污水和糞便直接流到自家院裡集污井,半年抽一回當肥料,村容村貌整潔了,東興村也成為當地生態文明村。
移風易俗 文化濃起來
在哈爾濱方正縣方正鎮建國村,無論是聽政策宣講還是學習文化知識,抑或舉辦婚禮喜宴,村民都會自覺聚到“德禮之家”。“德禮之家”既是村裡開展德禮活動的場所,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
步入“德禮之家”大門,“倡導新風尚”幾個大字映入眼帘,窗戶一側屏風上展示著“賢達榜”“精英榜”“善行榜”“孝老榜”“學子榜”等。牆上挂著通俗易懂、簡便易行的村規民約、家風家訓,這些傳遞著傳統習俗的文字,讓原本簡朴的禮堂多了些文化底蘊。
“以前農閑時,村民沒處去,沒事干,經常打麻將、扯閑話,現在,村裡定期有培訓,搞講座,把村民聚到一起,比的都是誰孝順老人、誰勤勞致富。”方正鎮黨委書記高守星介紹說。
在培育文明鄉風中,黑龍江省著眼農村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特點,從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和價值觀念普及入手,深入開展“德禮滿龍江”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百姓大講堂、農村文明隨手拍、農民素質爭優賽等途徑,引導廣大農民學禮儀、尊禮儀、用禮儀,培育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的民風。
不僅如此,黑龍江省還通過弘揚特色鄉土文化,以文化育民、樂民、惠民。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注重文化傳承和發展,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定期舉辦那達慕、傳統游藝項目比賽、廣場舞、民族文化節等民族特色活動,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外地的游客。
在杜蒙胡吉吐莫鎮東吐莫村,街道所在土房都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房頂繪制的蒙古族元素圖案,展現出特色村寨的高顏值。“我們還將正宗蒙古族餐飲文化搬上餐桌,烤全羊、馬奶酒、奶片等蒙古族飲食深受游客喜愛。”胡吉吐莫鎮鎮長曲世煒介紹說。
黨員帶頭 紅旗飄起來
在農村,兒女結婚操辦婚宴是“理所應當”的事,可齊齊哈爾泰來縣克利鎮永安村黨支部書記李洪祥卻顛覆了這個“常理”。
在今年7月女兒的婚慶典禮上,沒有大魚大肉的酒席、不收賓客的禮金,以茶話會的形式辦了個新式婚禮。賓客們嗑著瓜子,吃著喜糖,眾多美好祝福讓這場婚禮同樣出彩。
“作為一名黨員,必須率先垂范,帶個好頭。作為一名村干部,隻有作風正了,帶動村民時腰杆才能更硬。”李洪祥說。在他的示范下,該村紅白理事會會長王寶喜今年兒子結婚,也計劃不辦酒席﹔支部副書記王寶發的女兒考上大學,也不操辦酒席。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領導和團結農民的堅強堡壘。黑龍江省在培育鄉風文明,促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尚志市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在村支書的崗位上已經干了快40年,為啥老支書的威信像地裡不斷拔節的庄稼,越來越高呢?“你拿什麼心對群眾,就能換回群眾拿什麼心待你。隻要你真心為村裡辦實事,即使群眾當時不理解,慢慢也會理解。”張寶金說。
39年來,張寶金率先垂范,干字當先,帶領村黨支部和村民,從大力發展鉛筆工業,到升級發展生態農業,再到大力推動旅游服務業,昔日人盡皆知的“光腚屯”,成了遠近聞名的“億元村”,村民的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也在一天天地增強。
現在,村裡家家都住上了別墅,但張寶金仍然住在老村部不足10平方米的傳達室裡。“一個人好,不如一個村好。”張寶金始終秉承這樣的信念。
(本報記者 趙洪波 張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