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升級版的“臨安探索”

陸健 方曲韻

2018年10月09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美麗鄉村升級版的“臨安探索”

臨安,杭州市第十區,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縣。巍峨的天目山從西北蜿蜒而來,在浙江省西部筑起了一道生態屏障,也給了臨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和“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生態優勢。如何將美麗生態轉化成美麗經濟,是當地農業、農村、農民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

早在20世紀90年代,天目山腳下的一戶戶人家就自發搞起了農家樂,早早地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

近幾年,全國各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臨安也最早體驗到了發展的陣痛。光有美麗鄉村的外殼卻不具備造血功能、旅游產品雷同造成“千村一面”、缺乏專業化的管理運營等問題制約著臨安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面臨提質升級的迫切考驗,臨安區探索把村落景區打造成兼具村落味道與旅游業態的鄉村新社區。其核心是將各種鄉村要素進行優化再融合,使生態、文化、設施等都圍繞“美麗經濟”轉,同時採取市場手段,實現社會化投資、專業化運營。2017年初,臨安區提出村落景區項目,計劃通過3年努力覆蓋54個行政村,佔全區四分之一的村庄,打造出30個精品村落景區,其中15個達到3A級以上村落景區標准、10個達到3A級以上旅游景區標准。

“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征,做好頂層設計,注重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典型引路。現在臨安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找到了思路和方向。”臨安區委書記盧春強說,通過制定規則標准、個性化規劃設計、社會化投資建設和專業化運營管理,重新發現、認識、挖掘鄉村的價值,將一個個村落精雕細琢成個性鮮明的景區,跨進了鄉村振興的新境界。

1.從“盆景”到“風景”——村落景區有了首創的臨安標准

走進臨安,會發現這裡的鄉村干淨整潔、井然有序。垃圾、污水統一處理,導覽圖、標識牌一應俱全,家家戶戶的住房外立面和庭院也都精心打理過。

井然有序的背后是頂層設計。2017年4月,臨安創造性地提出了“村落景區”的概念,一筆一畫將所有規矩寫進了《村落景區臨安標准》,寫就了浙江省第一個村落景區建設的地方標准。

打造村落景區,到底是以景區為主,還是以村落為主?是村落服從於景區,還是景區服從於村落?答案就藏在《標准》裡——

“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市平均水平,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超過15%”﹔“村集體經濟有穩定的經營性項目收入,年度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或年度增長超過30%”。

“我們不是要造盆景,而是要讓村落成為靈動的風景。”臨安區農辦主任陳嫩華解釋,村落景區和普通旅游景區不一樣,發展村落才是打造村落景區的根本所在,“普通的旅游景區更側重於旅游,而村落景區更關注老百姓是不是得實惠、村集體收入能否增加。”

《標准》更是將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村域布局、村庄環境問題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開宗明義地提出:“編制與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相融合的村庄規劃,做到生產生活分離,空間布局合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標准先行,規劃跟上。2017年4月,9個專業規劃團隊分別與首批打造的村落景區一一對接,通過一對一規劃,為鄉村發展勾勒藍本,挖掘更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拓展鄉村旅游的內涵。

有了統一的規劃,每個村落景區都可以對照各項標准,缺哪塊補哪塊。“環境、交通、設施、服務、人文、經濟、安全。”陳嫩華對這七大項內容了然於心。《標准》就像一本書,寥寥幾頁紙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

2003年,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標志,浙江全域開始了系統性的美麗鄉村建設。臨安也實施了“綠色家園、富麗山村”等一系列創建行動,並在全省率先編制了《臨安市農家樂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2014年,臨安啟動了農家樂專項管理提升工作,引導農家樂向民宿、鄉宿轉型。2016年4月,浙江省推出了“深化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浙江省十四次黨代會部署了“萬村景區化”建設任務。

如今,臨安加快推出美麗鄉村升級版,將農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探索出村落景區在全域化格局下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2.從“獨奏”到“合奏”——串珠成鏈把鄉村建成大花園

太湖源、天目山、大明山、浙西大峽谷……除了這些傳統的景點,近兩年,來到臨安的游人更願意深入那些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村落,看千山含翠、風搖竹影,看紅葉古村、雪打梅花。

從“一處美”到“一片美”、從“一時美”到“持續美”,變化正悄然出現在廣闊的臨安鄉村。如何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統籌村庄發展並突出特色,是當地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一年前,當高虹鎮黨委書記黃生雲得知轄區內石門、龍上、大山三個大山深處的村落要聯合打造“龍門秘境”村落景區時,很是振奮。

“高虹鎮有很多散落的、原生態的資源,但一直處於‘藏在深閨無人識’的狀態。”黃生雲介紹,以前大家隻知道高虹鎮是工業強鎮,生態休閑旅游的特點常常被人遺忘。

如今,3個村打破行政規劃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同時在區位、資源、功能定位上又有所區分。

“村落景區打造完成以后,游客從石門進來,一個村一個景,移步換景。”高虹鎮鎮長呂雲燕說,石門村的主要特色是歷史文化,村裡保留了許多明清古建筑,那就打造成歷史文化古村落。龍上村有良好的生態休閑旅游資源,村裡的獅子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攀岩基地了,可以主打“戶外運動牌”。大山村的海拔最高,有原生態保護完整的高山植被和華東地區最大的金錢鬆林,現在老百姓已經自發開起了農家樂,未來要引進更多高端民宿。

村落景區規劃吸引了在外經商的高虹人回歸。浙江金諾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婁敏就是高虹鎮人,如今回到自己家鄉,成為“龍門秘境”村落景區的運營商。

從小在山裡長大,婁敏了解高虹打造村落景區的優勢,從村集體合作社流轉來閑置農房和土地,開起了高端民宿,種起了金絲皇菊。

“現在,大山的女兒回來了。”婁敏笑著說。

臨安從不缺少美。村落景區打造如同一根絲線,串起散落在臨安大地上的一個個美麗村落,將它們連成“自然生態型”“歷史文化型”“產業結合型”等主題各異的村落景區。

湍口鎮,一個連名字裡都蒸騰著熱氣兒的山水泉城,如今正變身為以溫泉度假養生為主題、與浙西民俗文化交相輝映的村落景區。

從高空俯瞰,湍口宛若一塊碧玉,鑲嵌在臨安西南山區盆地最中心。浙江歷史上曾記載有四大古溫泉,湍口鎮最負盛名的就是其中之一的“蘆荻泉”,其泉眼就在山間盆地的最中心。

經過多年來美麗鄉村、風情小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的實施,湍口的溫泉產業已初具規模,去年接待游客接近14萬人次。如何將這一產業優勢繼續擴大?如何帶動周邊的鄉村協同發展?

2017年,湍口村、迎豐村、三聯村決定攜手打造“湍口溫泉”村落景區。湍口鎮副鎮長胡躍明介紹:“三村聯合建設的村落景區主題是健康養生和民俗文化。村庄景區建成后,以迎豐村的紅毛獅子燈為主題的非物質文化傳承館、歷史人物楊震紀念館和迎豐書院組成文化旅游板塊,使得這個景區養身又養心。”

3.變“輸血”為“造血”——讓農村沉睡的資源漸漸活起來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要興旺,首先要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陳嫩華介紹:“村落景區的建設不是政府大包大攬,政府資金是有限的,補助標准也是有限的,關鍵還是要引進社會資本。”

2018年5月30日,臨安區首批10個村落景區通過驗收,其中9個已經引進了專業的運營公司。據了解,目前已落實的村落景區專項資金中,政府獎補資金1.38億元,主要用於基礎建設和公共配套,撬動社會資金2.18億元,主要用於資源開發和經營管理。

村鎮發展有了信心和動力,越來越多的村落從“要我建”變成“我要建”,紛紛加入到村落景區的創建中來。希望的田野裡插上了市場的翅膀,沉睡在農村的資源漸漸活了起來。

“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絕也。”翻開臨安天目山村落景區布局圖,白鶴村、月亮橋村、徐村、天目村依次向巍峨的天目山靠近。2017年開始,四個村庄決定各自發揮優勢,攜手打造“天目月鄉”村落景區。在規劃設計、項目申報等方面完全打破行政區劃,政府投資的一期建設項目共68個,包括游客服務中心、公共廁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的配套,以及沿線景觀、美麗庭院、河道水質等的全面整治。

“詩話月亮橋、醉美天目山”。月亮橋村是整個村落景區打造的核心區塊。但是村落景區建設之前,月亮橋的村集體收入十分微薄。“在村落景區建設過程中,村集體把村裡閑置的老房子收購回來,變成集體資產,再統一打包,由村裡統一招商,增加村集體收入,盤活沉睡的資源。”村委會主任張衛榮說。

在月亮橋村,由閑置農房改造成的特色民宿就有10幢,村民所有、村民經營的“月亮工坊”民宿集群已初具規模,並開始打出品牌。

古樹石橋旁,溪流繞村堂。沿著清澈見底的溪水,13.8公裡綠道把月亮橋的民宿、徐村的產業、天目村的黨建、白鶴的美麗庭院連了起來。生態農業、高端民宿正在集群式發展,顯著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以前對村落景區建設不太積極、不太理解的村民們,現在見到我們都感嘆,這樣做很好,早這樣做就更好了!”在村落景區建設過程中,天目山鎮人大副主席石華蓮見証了村民們心態的變化。

4.從外在美到內外皆美——農村發展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還未到最美的時節,太湖源鎮指南村就已經迎來了不少游客。“村落景區建設開始后,附近的神龍川景區為村裡引來了不少人氣。”指南村黨支部書記郤華鋒介紹。

指南村以“姓古、樹茂、景優、池美”稱絕,村裡有參天古木300多株,樹齡多在百年以上。每到秋天,火紅的楓樹、金黃的銀杏點染了整個村子,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2017年11月,指南村正式與神龍川旅游公司簽約,合作運營紅葉指南村落景區。景區聯運除了每年為村集體增加50萬元收入外,還解決了景區管理運營不專業、交通安全存在隱患等一系列問題。

“引進專業化的運營團隊后,以前沒人管的問題有了專人管理,村庄面貌大大改善。”郤華鋒說,“最多時一天有1萬多人來旅游,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2.8萬多元。”

村落景區有了“管理員”,景區運營在細枝末節上都更加完善了。陳嫩華介紹,目前首批10個村落景區中,有9個已成立了運營公司。

如何選擇合適的運營商?臨安設置了門檻和制度:由區一級政府部門對投資運營商進行評估,主要考察其策劃主題活動、統籌業態資源、市場運作等能力,經雙向選擇后,再進行合作﹔賦予鄉鎮、街道自主權,可根據村落景區定位,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投資運營商。

在具體操作中,臨安也秉承幾條原則:摒棄“唯資本論,唯投入論”,以運營商的能力論英雄﹔保護村集體的利益,鼓勵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運營商的策劃方案必須經過區級層面聘請的專家審核通過﹔最大程度激活鄉村閑置資源,盡可能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也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為了幫助各個村落景區“招親”,從去年5月開始,臨安連續舉辦多場投資運營招商會,由各個創建村的村干部上台介紹定位需求,再邀請投資商進村實地考察。

“引進來”后還需“扶一程”。區旅游部門主導成立了由文化、旅游領域10位專家組成的智囊團,定期組織村鎮代表、運營商召開碰頭會,共同為村落景區的規劃、運營和管理出謀劃策。

第一個成功“聯姻”的清涼峰鎮楊溪村村落景區運營商為臨安旅游集散中心有限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以游客服務中心、農業觀光區等設施入股,運營商則以資金入股,共同開展村落景區的資源梳理、旅游開發等工作。

如今的臨安,借助創新驅動,用理性的鄉村經營模式,喚醒了城市人“向往鄉村”的感性消費觀。“詩意地棲居”催生了農村發展的新型業態——這裡既是城裡人向往的休閑樂園,也是農村居民的幸福家園。

(本報記者 陸健 方曲韻)

(責編:蔣琪、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