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農村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矢志不渝

——追憶河北豐寧縣經堂村原扶貧書記趙江輝

栗翹楚

2018年09月17日11:10  來源:人民網
 

編者按:“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1984年,一首《我的中國心》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歌詞中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深深打動了學生時代的趙江輝。他愛祖國,更牽挂農村。大學畢業后,趙江輝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年初,河北省省直單位選調駐村扶貧干部深入貧困地區進行幫扶工作,時任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長的趙江輝再次主動報名,同工作組來到河北豐寧縣經堂村,擔任第一書記。短短半年時間,在他的努力下,村裡建了大棚、裝了路燈、解決了村民吃水問題……,一件件實事讓經堂村煥然一新。2017年11月19日,趙江輝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47歲。

前幾日,記者到經堂村採訪,當時正值經堂村村委會換屆選舉,當熟悉的歌聲再次響起,說起那位隨和、朴實的“趙大棚”,村民們無不掉淚。記者了解到,在趙江輝和扶貧工作組的帶領幫助下,短短兩年時間,全村149戶貧困戶已有120家成功脫貧。日前,河北省高院號召全省法官向趙江輝學習,最高人民法院追授他 “全國優秀法官”榮譽稱號。如今,同事已頂上來接替工作,扶貧之路仍在延伸……

金秋九月,北京的天氣依然悶熱,卻是河北豐寧縣最美的季節。經堂村沿路的141座大棚內,一顆顆排球大小的網紋瓜挂在藤蔓上,努力吸取最后的糖分。當地村民見到記者團前來探訪,熱情地摘下兩個瓜讓大家品嘗。

這是趙江輝親自抓的產業,網紋瓜從2016年開始種植,今年已經是第三茬。比瓜更甜的是,參與入股的28家貧困戶,因這個產業都相繼脫貧,過上了好日子。遺憾的是,甘甜的果肉,趙江輝卻沒來得及嘗上一口。

兩次下鄉 心系百姓謀新招

這不是趙江輝第一次參與扶貧工作,在1998年至1999年,他曾到河北省崇禮縣挂職扶貧干部。出身農村的他 ,深知貧困是阻礙農村發展最大的“頑疾”。回到石家庄后,雖然身在機關,卻一直牽挂著扶貧工作。

2015年11月,隨著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的成功召開,全面吹響了扶貧攻堅戰的號角。2016年初春,河北省直機關選拔優秀干部向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扶貧,時任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長的趙江輝主動報名,前往河北省北部的豐寧滿族自治縣,任經堂村第一書記,兼任省直駐豐寧扶貧工作隊總隊長。

豐寧高寒,滴水成冰。趙江輝三人小組正月十四初到達經堂村時,遇到最大的困難便是因天寒常常無法入眠。村裡條件簡陋,初來乍到的趙江輝三人隻能借宿在時任村會計的趙淑春家中。由於常年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使得趙江輝睡眠質量不佳,但在經堂村扶貧期間,一張1米寬的鋼絲床上,這位190斤的壯漢一睡就是6個多月。

“我的住宿條件比鄉親們好多哩”,每次妻子彭曉來電,趙江輝總是如此寬慰她。在他心中,最牽挂的人是百姓,最緊迫的事情是脫貧。

經堂村所在的選將營鄉多年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經堂經堂,窮個叮當”。隨后二十多天,趙江輝便和同事開始走家串戶,訪村民、摸實情:全村共300戶95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49戶436人。由於當地無霜期短,種玉米等雜糧,產量很低,一年到頭,一畝地的純收入隻有300元。

“要想把群眾帶出來,必須要有產業。”時任村委會主任的霍軍,還記得第二天晚上趙江輝與他的談話。

經堂村大棚內成熟的網紋瓜。栗翹楚 攝

爭分奪秒 為農戶鋪就增收路

要想脫貧,首先得改變觀念。接下來二十多天,趙江輝一方面走家串戶,細致了解百姓情況工作。另一方面帶領村委班子成員馬不停蹄地四處考察,挑選適宜經堂村的產業項目。最后選定了網紋瓜這種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

回來一說,許多村民頭搖得像撥浪鼓。為打消農戶顧慮,他們引入一家專業種植公司,由公司提供瓜苗、技術,負責收購。在村裡成立合作社,吸納28戶貧困戶入股,每戶以6000元扶貧資金入股,連續3年,每年分紅600元,最后退本金。

種瓜要建大棚,村裡連片平整的土地有125畝,涉及80多戶的承包地。開始,大伙各打各的小算盤。趙江輝挨家挨戶做工作,苦口婆心算明白賬,大伙終於想通。

建大棚要啟動資金,一窮二白的經堂村拿不出一分錢。離家一個月的趙江輝回石家庄“化緣”。因多年在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擔任重要職務,在親戚朋友眼裡他是個“鐵面包公”,從不徇私。但這次,他卻主動與朋友寒暄,隻為多爭取一些資金支持。

一個月未見丈夫的彭曉,本想著讓他多住幾天,可他卻說:“農時不等人,錢還沒著落,我得趕緊回村裡。”臨走,他又從家裡拿走5萬元,以備墊支,還開走了家裡剛買不久的新車。

四處求助,連賒帶欠,加上幫扶資金,141個大棚終於建成。4月1日農村合作社成立,4月28日進料建棚,5月25日瓜苗全部栽下……

溫德陽,如今該項目的隊長,合作社成員之一,他家的收入已經從每年不到2000元到現在的近2萬元。他還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去年買的新手機,咧著嘴笑開了花。

“當時趙書記住的地方離大棚不遠,經常過來查看情況,逢人就推銷自己的網紋瓜,我就給他起了個外號‘趙大棚’。他還給村裡裝了路燈,當時我還跟他開玩笑,走后門在自家門口立一盞,這樣晚上到鄉親家串門就不怕黑啦。可這麼好的書記,咋就沒了呢?!”談起趙江輝,本不善言談的溫德陽變得非常健談。

趙江輝在經堂村扶貧期間的工作筆記。

死神突降 仍悔扶貧事未成

2016年4月11日晚,趙江輝趕去處理一起村民糾紛,心急火燎往外走,一個趔趄摔倒,腰疼得直不起來。他開始沒把腰疼當回事。后來腰疼加劇,連走路都困難。村干部和同事也勸他到醫院仔細檢查,他執意不肯:“不能錯過農時,忙完了再去看病。”

五一小長假,彭曉再次等到丈夫回家,本想著和他到雙方父母家裡好好團聚一番,卻等來一次特殊的“旅行”。

駐村期間,趙江輝聽說唐山有一種觀賞性好、經濟效益佳的作物——油牡丹,總想著前去考察,無奈腰疼難耐,一直擱置。這次小長假他又放棄了休息,讓愛人彭曉開車載他到唐山實地考察。

“6月份他回來那次,江輝腰痛又加重了。石家庄到經堂村原本7、8個小時的車程,他這次開了十幾個小時。即使這樣他也一心扑在扶貧上,沒時間去做檢查。”彭曉每次說起丈夫,都忍不住地哽咽。8月末,由於省高院召開重要會議,趙江輝這才“躺”在車后座上回到石家庄,並同意做了相關檢查。

肝癌晚期。拿到診斷報告后的彭曉一時間覺得“天塌了”。這麼要強的一個男人,如何把病情告訴他,讓彭曉和家人們犯了難。幾天后,當趙江輝知道實情后,隻說了句“自己想靜靜”。彭曉和家人則在走廊裡咬著牙不哭出聲來。

“我會好的!”這是趙江輝冷靜下來告訴家人的話。他的眼睛依然明亮,看不到絲毫畏懼。由於治療,趙江輝經常高燒40度以上,每當難受時,他就輕聲對彭曉說:“放首歌吧,能好受些。”看似嚴肅認真的趙江輝在單位卻是名副其實的“金嗓子”,《我的中國心》是他的拿手曲目。

2017年10月,趙江輝病情惡化。在最后的日子裡,高燒迷迷糊糊,他還反復念叨:我的任務完成了嗎?

11月19日凌晨,趙江輝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噩耗傳來,經堂村的鄉親們難以相信趙江輝書記就這麼走了。曾經的村會計趙淑春泣不成聲:“這麼好的人咋說沒就沒了呢!”

442天,從住院到離開,趙江輝想的最多、談的最多的還是扶貧。每有同事、鄉親們前來看望,他就硬撐著身體不停地追問網紋瓜的銷路、經堂村的情況。

4公裡由村通往組的“村組路”實現硬化,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600米的護校堤壩建成,再大的雨,村小學也能安然無恙﹔

打深水井、修蓄水池、鋪自來水管道,解決了200戶村民吃水難的問題﹔

安裝路燈45盞,經堂村的晚上從此“亮”起來﹔

栽植萬株樹苗,經堂村綠了起來……

6個多月,趙江輝不僅為經堂村辦了實事,更是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經堂村的三個合作社越辦越紅火,鄰村也在這種勢頭的帶動下,紛紛建大棚、改觀念、搞生態。更讓人可喜的是,2017年,經堂村還被河北豐寧縣評為美麗鄉村,以重點扶持。

2018年7月底,最高人民法院追授趙江輝同志“全國優秀法官”榮譽稱號。

河北省像趙江輝這樣的挂職扶貧干部有一萬多個,全國更是有一大批扶貧干部深扎基層,奔走在田間地頭,為百姓謀出路,為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一目標而默默奉獻! 

(責編: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