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24歲的孫軒在地裡忙著玉米育種

玉米地裡的大事業

本報記者  劉詩瑤
2018年09月14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孫軒在給玉米授粉。
  人民視覺

本報記者劉詩瑤(右)跟隨孫軒學習玉米授粉。
  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

“90后”科技人員是科技工作者隊伍中的“新鮮血液”,是科技事業發展中的“活力因子”。包括“90后”科技人員在內的青年科技人員愛崗敬業、矢志創新,我國的科技創新就會后繼有人、大有希望。那麼,“90后”科技人員的工作狀態怎麼樣?創新的“精氣神”足不足?年長的同事、朋友對他們又怎麼看?近日,本報派出記者下農田、進實驗室、訪企業,親身體驗了一些“90后”科技人員一天的科研生活,從今天起推出“‘90后’科技人員的一天”系列體驗式報道,敬請關注。

——編 者 

核心閱讀

兩個小時過去了,我的草帽內沿全是汗水,蚊子嗡嗡地叫著,不一會兒,身上就被咬了十幾個包。孫軒卻跟沒事人一樣,只是抬頭、彎腰、俯身,動作熟練、麻利

玉米葉邊緣非常鋒利,稍不注意就會劃傷,孫軒的手背上全是紅色的劃痕。他哈哈一笑:“沒事,男生皮糙肉厚。”

“也許不少人覺得‘90后’個性強、有點叛逆。在我看來,有個性不代表不負責任。遇到喜歡的事情,我都會竭盡全力去做。”

沒見到孫軒之前,同為“90后”的我對他有不少好奇:現在還真有年輕人願意“扎”在玉米地裡?他爸媽會支持獨生子當“農民”嗎?帶著這些問號,前不久,我一大早就來到了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於家務鄉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試驗基地。

孫軒早已拿著草帽和藍色工作服等我。1994年出生的孫軒負責在地裡做玉米育種。他膚色黝黑,戴一副黑框眼鏡,褲子和運動鞋上沾滿了泥土,看上去似乎不愛說話。我趕緊換好裝備,跟隨他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們通常從早晨7點工作到晚上6點,有時忙起來就沒點兒了”

田裡的玉米已高過頭頂,遠望像一片綠色的海洋。盡管已是夏末,強烈的陽光仍然晒得人睜不開眼睛。

“上午的任務是給玉米授粉。”孫軒說完,就徑直往玉米地裡鑽,我趕緊跟了上去。他指著一株玉米說:“頂部穗子樣的叫雄穗,裡面有花藥可以產生花粉﹔中下部果實樣的叫雌穗,會吐花絲和結實。把花粉授到雌穗的花絲上,就完成了授粉。”

說著,他小心翼翼地踮起腳,把高處的雄穗輕輕拽下來,從口袋裡拿出一個干淨的白色授粉紙袋,穩穩地罩在雄穗上,然后輕輕拍打,讓雄穗上的花粉落到袋子裡。“這黃色的粉末就是花粉。”他一邊指給我看,一邊在花粉聚集的區域折了個角。“這是為了防止授粉袋倒灌時花粉洒落出來。”他一手拿著紙袋,彎腰低頭,讓草帽保護著雌穗上的花絲,然后把紙袋扣在了雌穗上,打開折的一角,讓花粉自然地洒落在花絲上,然后輕輕拍打紙袋,確保花粉均勻洒落。

玉米是雌雄同體,為啥要自交呢?

“雜種優勢利用是一項重要的作物增產技術,玉米是雜種優勢利用最早也是最普及的作物。目前我國生產上推廣的玉米品種基本上都是雜交種,都是用一個母本一個父本這兩個親本自交系組配的。自交系都是對雜合的育種材料通過多代自交再加上嚴格的目標選擇獲得的。”孫軒說,“自交是為了保証雙親的基因型純合。基因型越純,產量等各類性狀的表現就會越穩定,組配出的雜交種性狀也就越穩定,農民種植才會風險低。”看到我這個文科生迷茫的眼神,他繼續解釋:“比如,這個玉米單株的某個性狀受單一的顯性基因控制,它的基因型我們假設是AA,那麼雄穗花粉能產生雄配子的基因型就會都是A,雌穗產生雌配子的基因型也都是A,它們自交授粉產生的下一代基因型就會是AA,當代與下一代的基因型一致,田間性狀表現在不同年份和環境就會表現得相對一致。”

“等等,萬一當代是Aa,自交下一代不就有可能產生AA、aa和Aa三種類型嗎?”我心想,自己也是學過生物學的。

“沒錯,因為有分離,所以我們育種人才要一代代選系,對於玉米生產方面緊密相關的產量等優良性狀,通過不斷地分離、自交和選擇,讓控制該性狀的基因型純合,穩定地保留下來﹔經過多代的自交和選擇,確保該材料控制各類性狀基因型達到基本純合,使各類性狀可以穩定地遺傳給下一代。”

“你來試試。”我接過他手中的授粉紙袋,笨拙地做完了全程,卻沒授好,有的花絲根本沒沾到花粉。這個工作看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孫軒沒有笑話我,重新示范了一次:“一條花絲經過受精、發育、灌漿、脫水等過程,最后就能成為一個玉米籽粒。每個雌穗上都會有數以百計的花絲,如果授粉不均勻,就會有花絲沒有接受到花粉,那麼就無法完成受精,將來長出的果穗表現就是缺粒。”

看我有些愧疚,他安慰我說:“我剛開始授粉也是這樣的。”

不知不覺兩個小時過去了,我的草帽內沿全是汗水,藍大褂也被浸透。蚊子嗡嗡地叫著,不一會兒,身上就被咬了十幾個包。孫軒卻跟沒事人一樣,只是抬頭、彎腰、俯身,動作熟練、麻利。他從藍大褂裡掏出了足有一升容量的水杯和兩塊小面包,帶我坐在地上休息,話也多了起來。

“我們通常從早晨7點工作到晚上6點,有時忙起來就沒點兒了。每年5、6月播種,7、8月授粉,9、10月收獲,11月去海南繼續南繁加代,基本就是出差和下地。”

我問:“就不能等天氣涼快了再出來嗎?”

“太陽出來了,溫度上升,材料就陸續開始散粉了,要是涼快了花粉就可能會散過了,自交時花粉量不足就容易引起授粉不良,導致結實性差,對育種的選擇會產生誤導。所以要趁天氣晴朗、溫度上來的時候干活,確保高的授粉質量。”孫軒笑著說,他隸屬玉米分子育種部大田試驗組,團隊四個人在這個夏天一共給20畝玉米地完成了授粉,每畝大概5000株。

“最讓我開心的是,選育出適合農民種植的玉米好品種”

吃過午飯,孫軒帶好卡尺等測量工具,帶我前往另外一片玉米地進行田間考察。熟絡起來后,他也健談起來,打趣道:“下午有兩個任務:帶你看‘父母’和看‘孩子’。”

我們來到一片玉米地,這片試驗田是5月份播種的,現在已經基本成熟。看“父母”就是看這片自交系的生長狀態、產量、抗性表現等。孫軒開始挨個挑選果穗,不時捏捏莖稈、掰斷果穗,考察籽粒性狀。我也學著他的樣子,邊走邊查。

“怎樣才算一個好的玉米自交系呢?”我問。

“田間表現首先看莖稈的站稈能力。”他拿手撥弄著一株株莖稈,果然有的一碰就倒。“其次看產量及其相關性狀,果穗大、棒子勻、結實好、籽粒深等,同時不能發霉、發芽。然后再看株高穗位高、根系等性狀,最終還要通過配合力測定,依據該自交系組配出雜交種的產量、抗性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來確定。”

“你看這掰下的兩個玉米果穗,同一個類型的材料,明顯右側的果穗大、籽粒長、軸細。農民最看重產量,在保証其它性狀相差不大的前提下,要選擇產量高的材料。”孫軒說,通過產量、抗倒性、抗病性及其配合力測定等調查結果,他們會在這2000份不同的類型材料中挑選出8—10個各方面表現都非常突出且穩定的自交系,它們將被帶到海南去南繁加代。

走進另外一片綠油油的玉米地,我們開始給“孩子”做體檢:給親本雜交組配出的子代量株高和穗位高。孫軒扎到玉米地深處,把塔尺架好,一會仰著脖子、一會低著頭看刻度。他一邊念,我一邊記:“株高341,穗位153……株高281,穗位115……”

不一會兒,我就看得頭昏眼花,仿佛每株玉米都長一個模樣。測量需要親近植株,玉米葉邊緣非常鋒利,稍不注意就會劃傷,孫軒的手背上全是紅色的劃痕。他哈哈一笑:“沒事,男生皮糙肉厚。”

“最讓我開心的是選育出適合農民種植的玉米好品種。每選出一個好品種,就是証明自己的科研設計得到了回報。像我們中心選育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優良品種京科968,每畝能給農民增產100斤,這對農民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干玉米這一行就是不能虛榮,天天坐辦公室成不了育種家”

從小在河北易縣農村長大,孫軒對玉米有著天然的感情。“現在看玉米,就跟看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天不瞧瞧它們都不踏實。遇到刮風下雨天更會跑出來瞧,擔心我的玉米被吹倒。”

“我的本科是農學,報考研究生時我看到玉米育種專家趙久然老師的名字。我敬仰他對我國玉米產業的突出貢獻,就毫不猶豫地報考了趙老師的研究生。”孫軒說,面試時除了考察專業知識,趙老師還問他是否真正喜歡玉米,如果對這個行業沒有真心熱愛,就不會無悔付出。

孫軒的父母很支持兒子的選擇,卻又有些心疼。親戚們很不理解:“孫軒你都念到研究生了,還像農民一樣下地干活,晒得跟煤炭一樣黑,還不如回縣城考個公務員。”

“他們怎麼想,我不在意。做農業科技就是要到地裡艱苦奮斗才能出成果,天天坐辦公室成不了育種家。趙老師那麼忙,一來基地也下地考察。干玉米這個行業,就是不能虛榮。”孫軒望著遠方,淡淡地說。

“剛開始做育種時,說實話我也有些抵觸。大田裡沒有人,重復性工作確實有些枯燥,但要學著自己調整。看看這個玉米材料、認認那個玉米材料,慢慢就能看出門道,即使不看標簽也知道他們是什麼了。把工作當成是學習的過程,就很有意思了。”孫軒說。

孫軒也遇到過挫折。“越是簡單的工作,越需要認真對待。”研一開始進行玉米播種,他沒有經驗,也不夠重視這項工作,分發種子時沒有做好標記,結果師兄來檢查,發現孫軒連地頭在哪都不知道。“我當時非常慚愧,明白了做事情要有計劃和條理,每一次都要認真對待。”

談起業余生活,我才覺得他像一個年輕的“90后”。孫軒喜歡抽空打打球、玩玩游戲,假期就跑回市裡看電影,尤其喜歡特技炫酷的大片。

“也許不少人覺得‘90后’個性強、有點叛逆。在我看來,有個性不代表不負責任。遇到喜歡的事情,我都會竭盡全力去做。你看,現在很多創業的都是‘90后’群體,我們這代人也不乏‘匠心’。”孫軒說,“90后”的發散性思維很強,從互聯網上接受了很多信息,敢於突破自我、不斷創新。“即使對於其他育種專家不推薦的選種,團隊裡的‘90后’們也願意主動嘗試,用實踐檢驗這個材料表現到底怎麼樣。”

眾 說

趙久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孫軒導師):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玉米育種科研工作者,不但要掌握扎實的遺傳育種理論基礎,還必須對主要種質材料、自交系、雜交種等田間性狀表現、特異性、優缺點有深刻認知。作為“90后”的孫軒能踏踏實實地做到這些。

他對100多份不同類群材料的田間農藝性狀表現進行一一判別,對每一份自交系都觀察得很仔細。結果顯示,他對100多份不同雜種優勢類群自交系的類群判別結果與實際的相符程度高達91%。作為一名“90后”科技人員,他接觸玉米科研工作還不到3年時間,就能很好地根據材料田間表現進行類群判斷,這是非常不錯的。

我認為孫軒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做得都非常好,具備了一名育種家的基本必要素質,希望他繼續努力和提升,將自己所學習和領悟到的知識應用到種質資源創新實踐中,創制出優異的新種質,選育出優良新品種,為我國玉米產業做出貢獻。

張如養(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青年科技骨干、孫軒師兄):

孫軒令我印象特別深的一件事,是去年團隊在海南開展玉米南繁育種工作,我交給他一項實驗任務,沒想到他能夠完全獨立地承擔起這份工作。當時他只是一個研二的碩士生,我對他沒有過高的要求,但他從種植材料、設計實驗、授粉雜交,全部都自己操作,順利完成了兩畝地的科研任務。出乎我意料的是,他雜交組合的授粉質量都非常好。

一個年輕的玉米科研工作者,不是應付差事式地工作,而是嚴格要求自己,追求更好的科研成果,這讓我十分感動。玉米收獲的時候,盡管他有事不能到現場,卻一直通過電話、微信詢問授粉質量和結實情況。孫軒讓我看到了“90后”的閃光點:有理想、有干勁、愛拼搏、敢擔當。

(責編:蔣琪、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