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去一趟加依村並不容易,以最快的交通工具,需要先坐4個小時飛機到烏魯木齊,轉機1個小時到庫車,再坐1個小時汽車,行程3000多公裡,才能抵達這個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的小村子。山迢路遠,卻並不妨礙來自北京、上海、蘭州等地的客商來這裡訂購樂器。
加依村被稱為“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樂器制作已經有數百年歷史。村子現有326戶1317人,30%都以制作樂器為業。“十步之內,必有工匠”,在這裡,推開任何一家的大門,幾乎都會看到小院裡擺滿了成品和半成品的樂器。工匠們從採料到加工有自己的傳統,獨具特色、自成體系。
2008年,這裡的樂器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村裡的樂器制作大師中,1人被評為國家級傳承人,5人為自治區級傳承人,肉孜·巴吾冬就是其中之一。
走進肉孜·巴吾冬的家中,葡萄架下挂著一排已經做好的樂器,地上滿是半成品,他和弟弟、徒弟,正不停手地忙活著。今年48歲的他,已經做了30年樂器,都塔爾、熱瓦甫、薩塔爾、彈撥爾……都不在話下。他跟著爸爸學會了這門手藝,現在自己也陸續帶出了55個徒弟,還有3個小徒弟正在學習中。
肉孜·巴吾冬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他一個月能賣30件樂器,一年的純收入五六萬元,家裡3年前就開上了一輛本田轎車。由於名聲在外,除了上門購買的,還有訂單來自阿克蘇、庫爾勒、烏魯木齊,北京上海的客人也不遠千裡來訂購。
加依村的年輕人看到制作樂器是好手藝也是好生意,十分願意學習,制作樂器后繼有人。肉孜·巴吾冬身邊19歲的小徒弟艾則孜·亞森,目前隻負責其中一個步驟,一個月的收入也能有三四千元。
新和縣位於卻勒塔格山之南、渭干河之西、塔裡木河之北的一片河網綠洲地帶,孕育出龜茲文化。其中,最負盛名的龜茲樂舞,曾在中原地區長期流行。令人欣喜的是,龜茲樂舞沒有因為時光流逝而被塵封在卻勒塔格山中為數眾多的佛窟壁畫中,而是幸運地走進現代,活躍在民間。
龜茲樂舞成為《新和賽乃姆》《新和十二木卡姆》套曲中的基本音樂元素,演變成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塔什艾日克鄉高亢的歌聲和優美的舞步,轉化成加依村樂器“烏斯達”(匠人)們手中那令人驚嘆的絕活。
在加依村長約1.5公裡主街道的兩側,排布著民族風格的民居,院牆和房屋外牆都用黃土與麥草混合手工涂抹而成。在村子的中心,一座集龜茲文化、漢唐文化、樂器文化於一體的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陳列著新疆各民族在各個時代使用過的各式樂器。
當地村民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2014年開始,加依村的名氣越來越大,游客也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國內外慕名而來的游客累計3萬多人次。
現在,加依村幾乎每家都有人在從事樂器制作或旅游。有的村民在民族樂器展示中心當上了講解員,有的在游客接待中心干保潔,有的在經營餐館、小賣部,有的每天趕著漂亮的馬車接送游客。
亞庫甫·熱合曼原本是村裡的貧困戶,生活十分窘迫。如今,他們不等不靠,主動向村委會咨詢相關政策,開起了文化用品商店,家庭純收入由原來的1萬多元增加到4萬多元。
肉孜·巴吾冬正在開發禮品樂器的制作,比一般的樂器要更小更精致,裝在禮品盒中,方便游客把加依村的天籟帶回家。中午休息時,肉孜·巴吾冬在葡萄架下彈起了都塔爾,這音樂,和千年前的一樣,而加依村,翻開了一頁新的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