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生態經”念入太湖漁民心

2018年09月11日08:3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原標題:蘇州:“生態經”念入太湖漁民心

從9月1日起,伴隨著7個月的太湖封湖禁漁期結束,700多艘漁船一起出港,位於蘇州吳中區光福鎮的太湖漁港村也將迎來一年中最熱鬧、最繁忙的季節。

“不用電捕魚,不用藥捕蝦,不在禁漁期捕魚,不捕子孫魚”,這是全體漁民的承諾。他們把這4句話刻在石頭上,豎在漁港村碼頭邊,人來人往都能看見。

作為太湖最大的漁村,太湖漁港村坐擁太湖絕佳山水,盛產“太湖三白”等湖鮮水產,有著“中國內陸第一漁港”的美譽。此外,全村1380多戶村民,擁有721張堪稱“絕版”的太湖捕撈証。

該村前任村支書錢才忠記得,去年,湖面上出現了垃圾,村干部帶領志願者去打撈。當時,大家心裡都不是滋味,“我們都喝太湖水長大,有責任讓她越來越好”。

在去年的開捕節籌備會上,有人提議,“開捕節不能只是熱鬧一番,更應以此為契機,引導大家感恩太湖,保護太湖。”

建議得到採納。不久,碼頭邊就豎起“太湖永續石”。開捕節現場,漁民代表操著濃厚的鄉音承諾:今后一定會像珍愛母親一樣,珍愛太湖、感恩太湖,不用電捕魚、不用藥捕蝦、不在禁漁期捕魚、不捕子孫魚……

“這幾句承諾,老百姓聽得懂、做得了,更能入心入腦。”錢才忠介紹,此前,電魚、藥魚十分普遍,漁民所到之處,無論小魚還是大魚全部死亡,對漁業資源造成嚴重破壞,還帶來污染。而捕上來的小魚不僅賣不了好價錢,還損失了魚苗。

今年5月起,漁港村開展了“漁民垃圾上岸”活動,成為太湖2338平方公裡水域內的“首倡者”——漁村干部也通過上漁家、登漁船等方式發出倡議,鼓勵漁民把船上生活垃圾帶上岸,把撈到的塑料金屬等物品帶上岸。

原來,捕魚期間漁民輕易不靠岸,日常產生的垃圾往往直接倒入湖中,給水質帶來損害。導致近兩年捕撈,每網下去都有“意外”收獲,如瓶罐塑料、以及一些湖底垃圾。

現在,24艘收魚的販船成為聯系漁船的紐帶。收魚時,他們會順便將捕魚船上的垃圾帶上岸。與此同時,不少漁民主動打電話要求來收垃圾。短短幾個月,已有約6萬斤垃圾上岸。

據了解,明年漁港村還將推出“太湖永續”行動,“讓太湖永遠年輕,讓太湖永續”。

(責編:蔣琪、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