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淮羅村
在安徽沿淮行蓄洪區內,有一種特殊的景觀,那就是庄台。
庄台是一種特殊的防洪工程,通過人工壘起台基,或者以天然形成的高地為基座,再將村庄建於其上。因是村民臨時住所,發展長期受到制約,成為當地貧中之貧。
安徽省阜陽市就是其中的典型,僅颍上、阜南兩縣淮河沿岸有大大小小的庄台153個。
行蓄洪區群眾如何實現脫貧?近年來,颍上縣淮羅村摸索出了一條新路,即把“蓄洪低地”變為“產業發展寶地”,把“民生窪地”變為“生態宜居高地”。“淮羅經驗”被安徽省委主要負責人稱為“美麗鄉村的生動樣板”。這個沿淮古村落十天內還相繼迎來了省委書記、省長到訪。
8月11日,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考察淮羅村,遠眺淮河故道。
8月2日,安徽省省長李國英考察淮羅村,與村民交談。
沿淮行蓄洪區水害變水利
1953年開始,國家先后在安徽省沿淮地區設立19處行蓄洪區,65年來,先后承擔了至少15次規模較大的行蓄洪區任務,120多萬群眾為防洪保安做出了巨大犧牲。
“建國以來,僅颍上3處行蓄洪區累計大小行洪45次,造成經濟損失約62億元。”阜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颍上縣委書記熊德超說,淮河流經颍上78公裡,在颍上境內有南潤段、邱家湖、唐垛湖3處行蓄洪區,22個庄台、7個保庄圩,居住人口13.6萬人。
2014年,居住在庄台和保庄圩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78戶、12147人,經過幾年努力,目前已實現脫貧3667戶、8942人,2018年擬脫貧695戶、1575人。
荷葉飄香
盛夏時節,靜靜的淮河故道上,水鳥翱翔、荷葉飄香、游人垂釣、晚霞夕照,一幅鄉村美景映照眼前。誰曾想到,十多年前,這裡還曾是洪水泛濫、開閘泄洪的地方。
淮羅村位於颍上縣王崗鎮唐垛湖腹地,是淮河行蓄洪區貧困村庄台,有400多年建村史。全村共有5個自然庄,810戶人家。
“附近其他地方的庄台,大都異地搬遷走了,我們不想搬走,”52歲的淮羅村黨支部書記羅運官從小就在淮河邊長大,經歷了多次大洪水。2014年,淮羅村檔立卡時,有貧困戶102戶,248人。常年的水害讓這個古老村落成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李台村瓜蔞豐收在望
淮羅村東邊不遠處的賽澗回族鄉李台村也是個庄台村。2003年7月,這裡曾遭遇特大洪水,為確保下游城市安全,被迫炸壩行洪。“當時,大片庄稼被淹,庄台成了孤島,群眾付出了巨大犧牲,”賽澗回族鄉鄉長白亮說,2007年年底,國家投資億元建成姜塘湖行蓄洪閘后,這裡再無洪水。
姜唐湖退水閘
11年前的那場大水過后,颍上境內3座進退洪閘先后建成,徹底結束了境內行洪區破堤行洪的歷史,變無約束進洪為有控制進洪,有效防止了洪水對湖內耕地的破壞。
2017年12月,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在阜南縣蹲點調研時指出,沿淮行蓄洪區是一片奉獻的土地、深度貧困的土地,更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要採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有力的工作,堅決啃下行蓄洪區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
2018年4月,安徽省省長李國英在沿淮行蓄洪區調研時強調,要進一步理清思路、選准路徑,加大政策傾斜和工作力度,堅決打贏行蓄洪區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
“民生窪地”變為“生態宜居高地”
如何啃下“硬骨頭”,打贏“硬仗中的硬仗”?颍上縣通過解剖淮羅村這隻“麻雀”,找到了答案。
“長期資金投入不足是沿淮庄台發展的最大掣肘。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既是回饋庄台、反哺沿淮人民多年犧牲奉獻的情理之義,更是補齊脫貧攻堅短板的現實之需。”熊德超說,通過調研發現,王崗鎮淮羅村位於塘垛湖、邱家湖、姜家湖三湖交匯處,淮河故道穿村而過,在全縣22個庄台中,地理位置較偏僻,貧困程度較深,很有代表性,“解剖好這個麻雀,其他庄台脫貧就找到了正確路徑。”
風光旖旎的淮河故道
改變從一年多前開始。羅運官清晰記得,去年3月,他接到上級通知,說縣裡要對淮羅村庄台進行環境整治,並且不要村民拿一分錢。當時,許多村民跟羅運官一樣,不大相信這個消息。因為在他們的的記憶裡,自庄台建成起,就一直存在著吃水難、用電難、出行難、如廁難、吃菜難、就學難、就醫難、喪葬難、通訊難、安居難等“十大難”,沿淮庄台成了名副其實的“民生窪地”。
“當時建庄台時,多是應急,投入嚴重不足,建設標准低,沒有自來水,沒有下水道,家裡用過的生活廢水沒地方排,順著院子流到大門口的路上,污水橫流……”羅運官說,庄台環境差,年輕人不願意住,大都出去打工,掙了錢也在外地買房,不願再回來。
淮羅庄台一角
去年3月,颍上縣級財政先后拿出3400多萬元對淮羅村進行環境整治。如今,淮羅人不僅吃上了自來水,有了下水道、公廁,村裡還建成了文化廣場、停車場等。
“村民的房屋經過改建、粉刷后,跟新房差不多。以前,總想著村裡能有水泥路就好了,現在瀝青路鋪到了家門口,直通鎮上,”羅運官說,在庄台住了一輩子,做夢也沒想到,村裡還能有了自己的文化書屋、村衛生室、信號塔、游客服務中心等。
淮羅庄台一角
“蓄洪低地”變為“產業發展寶地”
基礎設施的升級、人居環境的改善,讓破敗凋敝的庄台有了蝶變重生的希望。水害變水利,淮羅村迎來了脫貧發展的難得機遇。
“這裡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有淮河故道,我們可以發展水上娛樂項目,比如垂釣,游船等。有灘涂、有草地,我們已著手興建騎馬場,建設草原之家,”談到淮羅村的未來規劃,王崗鎮黨委書記汪濤打開了話匣子。
寬敞整潔的堤頂道路
目前,淮羅村已引進了幸福置業、上海大牌農家樂等企業,其所在的唐垛湖行蓄洪區也有兩家企業流轉土地5000畝,高端蔬菜、食用菌、優質草皮、優質白鵝等種養業風生水起,適應性農業產業規模初見雛形。
按照當地規劃,未來兩三年內,淮羅村將成為颍上縣旅游扶貧的重點村。在淮河濕地,保護建設2000余畝牧草基地初步形成,廣闊的“淮上草原”風光讓人享受到風吹草地見牛羊的美景﹔夏季來臨,400余畝的荷塘“風光旖旎”﹔千畝油菜花與近百個水塘錯落有致,200畝採摘園,瓜果四季飄香……
距離淮羅村不遠的賽澗回族鄉李台村,特色種養業也初具規模,6000多畝的草皮基地,供不應求﹔1200多畝的稻養龍蝦、600多畝的瓜蔞、1000多畝的落雨杉,以及獨具百年特色的臘味制品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選購。
淮羅村庄台小景
關屯鄉三裡村的制鞋扶貧車間,容納了100多位貧困村民,解決了10多個貧困村人口就近就業……
產業、就業、創業“三業並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2017年年底,淮羅村順利實現脫貧,而“淮羅經驗”正在全縣22個庄台中推廣。
“颍上縣從本來就不充裕的財政資金中拿出2.1億元,用於22個庄台綜合整治,從現在的成效看,這些錢投得值。”熊德超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在解剖淮羅村這隻“麻雀”時,堅持“扶貧先扶志”“輸血變造血”,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採取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帶動貧困戶脫貧。
最近,“淮羅經驗”也引起安徽省高層的關注。8月2日和8月11日,淮羅村在十天之內,迎來了省委書記李錦斌和省長李國英的到訪。李錦斌稱贊淮羅村是淮河風情的庄台人家,是美麗鄉村的生動樣板﹔
李國英充分肯定了當地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和勞務合作等做法。
在沿淮行蓄洪區內,如今越來越多的貧困村庄台像淮羅村一樣,一改破敗凋敝的景象,盡情展示著沿淮之美。
淮上草原——賽澗草皮種植基地
沿淮人家靠“水”吃上富裕飯
夏日的午后,32歲的孫麗麗滿頭大汗,她正忙碌著裝修即將開業的大牌農家樂。6年前,孫麗麗大學畢業后,應聘到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當時月薪有五六千元。
2013年,孫麗麗響應家鄉號召回鄉創業,在淮羅村興建了一家養雞場,經過幾年投入,養雞場頗具規模,每年收入二三十萬元。眼看著就要成功,卻突然遇到了變故。
“去年,淮羅村等多個庄台村被劃到八裡河自然保護區,養殖場不符合環保要求,”養雞場關掉后,孫麗麗看到了淮羅村這一年多的變化,決定與朋友合資,投入200多萬元興建大牌農家樂。“一年毛利潤差不多有100多萬,下一步,我們還打算建20間民宿,留住游客,吃住在淮羅,品味淮河風情。”
庄台上的青年之家
隨著游客的增多,孫麗麗不僅能實現自家富裕,還能帶動貧困戶早日脫貧,“我們這裡需要30多位服務員和廚師,肯定會優先雇佣本地貧困戶,還有土菜、雞鴨蛋、野菜、果蔬等都會從本地取料。”
“前面是淮河,背后是唐垛湖,這麼好的自然環境可以好好利用。一聽說村裡開展庄台整治,我就下定決心回來了。”指著門前的淮河水,村民張俠笑著告訴記者。張俠之前在颍上縣城開了一家服裝店。去年,回到村裡,利用自家老屋改造,開設了農家樂“羅氏庄園”。
整潔溫馨的庄台人家
下午三四點,張俠就在“羅氏庄園”裡忙活起來,准備晚上的飯菜。淮河魚、土公雞擺滿了展示櫃,鄉土味十足。張俠說,原來庄台環境差,也沒有外人來,現在庄台改造后吸引大批游客趕來。
“去年春節,每天來玩的外地人有七八千人,今年春節可能達到上萬人,”淮羅村黨支部書記羅運官對淮羅鄉村旅游前景信心十足。 (供圖:汪濤、葉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