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20日電 今日,國新辦就《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舉行發布會。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歐青平介紹,未來三年還有3000多萬貧困人口需要脫貧。根據建檔立卡的數據分析,這30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大多數都是老病殘等特殊群體。《指導意見》提出通過五項保障措施來確保貧困地區這些特殊貧困人群完全能實現兜底,得到保障。
歐青平表示,在農村特殊貧困群體,無論是老年人、殘疾人還是有疾病的,很多都不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和條件,所以開發式扶貧難以發揮作用,必須調整攻堅的打法,從以開發式扶貧為主向堅持開發式和保障性扶貧相統籌轉變,這也是這次中央文件提出的明確要求。同時要明確的是,保障性扶貧並不是對剩下的貧困人口採取低保一兜了之的方式,而是重點針對那些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貧困人口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制度為主體,以慈善幫扶、社工助力為輔助的綜合保障體系。通過這些綜合措施來實現對他們的兜底保障。
歐青平指出,為了做好綜合性保障扶貧工作,《指導意見》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
一是加強養老保障。包括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由地方政府按規定為他們代繳養老保險費﹔
二是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文件中明確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的保障范圍。加大醫療救助和其他保障偵測幫扶力度,切實降低貧困人口就醫負擔。貧困人口因病致貧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病支出負擔太重。通過三項措施,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降低他們就醫支出負擔。
三是保障住房安全,特別是通過加快易地扶貧搬遷和農村危房改造等措施解決貧困群體的住房安全,同時鼓勵通過閑置農房的置換或長期租賃方式解決他們的基本住房安全問題。
四是推進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銜接。既要健全農村低保對象的認定方法,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同時還要加強農村建檔立卡工作和農村低保對象的認定這兩項工作的相互銜接。
五是保障義務教育。特別是加大控輟保學的工作力度,確保貧困家庭適齡學生不因貧失學輟學。文件中還明確全面推進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作,重點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確保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達到基本辦學條件。通過這些綜合性的保障措施來確保貧困地區這些特殊貧困人群完全能實現兜底,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