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發展增綠增收 重慶雲陽柑橘飄香脫貧攻堅路

朱娟娟 李潤文

2018年07月31日08:39  來源:中國青年網
 
原標題:雲陽柑橘飄香脫貧攻堅路

  7月29日,重慶市雲陽縣。與縣城一江之隔的對岸,2000余畝橘園如一條玉帶,鑲嵌山腰。走近,一顆顆雞蛋大小、翠綠的幼果懸挂枝頭,散發著陣陣清香。

  這片橘園,屬盤龍街道活龍社區居民所有。活龍社區此前叫活龍村,是移民村,總共846戶。剛剛過去的一年,參與種橘的833戶產出柑橘300余萬斤,戶均收入8000元。雲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戶籍人口136萬,三峽移民165200人,2014年貧困率12.8%,在農村,幾乎每家都有人在外地打工。

  地處三峽腹地,氣候溫潤,雲陽歷來適宜種橘。雲陽與橘,有一段曲折的緣分。

  古籍記載,2000多年前,漢代專設“橘官”,管理當地柑橘種植及上貢。此后,雲陽貢橘美名傳揚。至上世紀90年代末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柑橘產業異軍突起,而雲陽柑橘由於缺乏規模化、標准化種植,創新與競爭意識薄弱,一度產銷遇冷。

  活龍社區43歲的冉紹忠記得,直至2003年,當地柑橘賣價數年未漲,每斤僅賣得五六毛錢。

  賣不出價,有人砍了橘樹,改種玉米、李子等。但是,人均耕地不足一畝,零零星星也難成規模。冉紹忠則隨大伙兒出門打工,浙江、廣東、新疆都去過,去的最多的是制衣廠。每個月3000多元工資,刨去基本的生活開銷,“一年也剩不了多少。”

  冉紹忠沒想到的是,自己十多年的打工生涯,會因為社區干部冉小利轉了彎。

  1980年出生的冉小利,大專讀的是計算機管理與運用專業,出校后在珠海一家電子廠做管理。2003年,因為要回鄉結婚生孩子,她辭了職,回到活龍社區。

  2004年,冉小利當選社區干部。看到鄉鄰們包括自己的父親整天在地裡辛苦忙活卻收益寥寥,冉小利心裡不是滋味。

  雲陽種了兩千多年的橘子,真的就翻不了身嗎?冉小利隨其他專干去萬州、巫山、奉節等地,找果農學習,找技術專家探討。最終,社區決定,結合土壤、氣候優勢,錯位發展,帶領大伙兒種植晚熟柑橘,並實施統一管護。

  一開始,大伙兒沒信心,許多人持觀望態度。冉小利挨家挨戶上門宣傳。2005年,社區首批共種植1000畝柑橘。三年后投產,眼看收益不錯,2009年,社區又增種了1000畝。活龍社區的晚熟柑橘,每年在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成熟,與市場其他柑橘形成了時間差,得以獲得一定價格優勢。但冉小利沒有滿足於此。

  怎樣讓柑橘品質更優良?成為這些年冉小利操心的事。在農村種過地的都知道,相比有機肥,用化肥農藥澆灌出來的果子,不僅味道不夠純正,還會污染環境,“怎樣讓柑橘味道好、產量高,又不污染環境?”

  冉小利一趟趟跑縣農委,邀請專家來田裡指導。漸漸地,太陽能殺虫燈安裝起來了,誘蠅球挂起來了,有機肥用起來了……系列生物防控措施在橘園全覆蓋,長出來的果子脆嫩化渣、越來越酸甜可口。

  最近幾年,活龍社區的晚熟柑橘,均價賣到了2元/斤。賣果時節,果販上門收購,社區舉辦農旅結合的“採摘節”,再加上微商渠道,“銷路不愁”,還走出國門,銷至東南亞。這兩年,居民們又補種了200余畝。

  眼看家鄉柑橘再度飄香,2016年,冉紹忠決定回鄉,打理4畝橘樹。去年,他家賣果收入兩萬多元。打理果樹之余,冉紹忠在家開副食店。他覺得,相比去外省打工,收入沒有降低,照顧了家裡,人也沒那麼累。

  活龍社區只是雲陽縣柑橘種植的一個縮影。雲陽縣果業局局長陳雁介紹,從2007年到2012年,全縣以年均3萬余畝的速度,擴大柑橘種植規模,目前已達30萬畝。其中,晚熟品種佔三分之二。

  去年,全縣柑橘總產21萬噸,產值8.5億元,涉及7.1萬戶。一些貧困戶也在柑橘產業中增收、脫貧。截至2017年底,按照人均年收入3600元標准,雲陽縣有32581戶貧困戶、122329人脫貧,貧困率降至1.5%。

  “更大的是生態效益。”數據顯示,沿江新種的橘園,將全區森林覆蓋率提升了5.8個百分點。同時,全縣推廣橘園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施用30%。開展病虫害綠色防控,減少化學農藥70%。“我們相信,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陳雁說。

  然而,對於剛剛通過脫貧驗收的雲陽來說,農村、農業的發展還面臨著重重困難。

  7月29日,記者在柑橘園發現,有些青柑橘上已經有了拇指大的白點,農民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干旱,太陽晒傷了果皮,此前,已經連續十五天沒有下雨。 “我們還是靠天吃飯,幸好今天下了大雨,否則柑橘會減產。”活龍社區支部書記石思河介紹說。

  盡管緊靠長江,但雲陽多是山地,干旱還是時不時地卡著農業的脖子。石思河說,遇到干旱,離長江近,地勢低一點的地方可以抽長江水抗旱,地勢高的地方隻能依靠抗旱池存儲山泉水、雨水抗旱。目前,抗旱池數量有限,有一半柑橘園沒有抗旱池,一立方米抗旱池的成本是五六百元,一畝地至少需要一個二三十立方米的抗旱池。

  “防止小康路上掉隊,我們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國家的支持。”盤龍街道黨工委書記周道吉介紹說,除了抗旱池的建設,交通仍是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難題,目前雲陽縣實現了村村通工程,但農村大部分入組道路沒有硬化建設,多是羊腸小道,進入柑橘園的農田小道大部分也有待建設。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朱娟娟 李潤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蔣琪、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