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4日電 今日,農業農村部就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及長江珍稀物種拯救行動實施情況舉行發布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介紹說,農業農村部部組織實施了“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本次科學考察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其中,干流約為445頭,種群趨於向受人為擾動較少的江段集中,過半數水域種群持續下降或沒有發現,種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
於康震介紹,考察於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實施,歷時52天,覆蓋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裡的長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採用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對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分布特征及變動趨勢進行了全面調查評估﹔並從宏觀尺度評價了長江江豚棲息地的質量。考察還發現,長江江豚在長江干流內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慶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慶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干流內長江江豚喜好分布在坡度平緩的自然岸帶或洲灘,種群呈現圍繞沙洲分布的特征。鄱陽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洞庭湖次之,兩湖是長江江豚最重要的棲息地。考察結果表明,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依然嚴峻。
於康震指出,為遏制長江江豚種群急劇下降的態勢,農業農村部分別從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先后在干流及兩湖建立了8處長江江豚就地自然保護區,在長江故道建立了4處遷地保護區,在人工環境中建立了3個繁育保護群體,以及在實驗室條件下開展離體細胞培養和保存等研究工作。目前天鵝洲保護區的遷地種群已從1990年投放的5頭增長至接近80頭,何王廟及安慶西江兩處遷地保護區種群數量也分別達到14頭、22頭,當前整個遷地保護的江豚群體數量超過100頭,每年有10頭左右的幼豚出生,說明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工作已初見成效。同時,在人工環境中建立了3個保種群體,其中,1999年從湖北天鵝洲保護區引入武漢白鱀豚館的雌豚於2005年成功誕下幼豚“淘淘”,“淘淘”也創造了人工繁殖淡水豚類生存時間最長的科學記錄,之后人工環境中的長江江豚保種群體多次成功繁育,標志著我國在人工馴養環境下長江江豚的繁育取得重要突破。
於康震表示,盡管長江江豚保護工作初見成效,但其種群極度瀕危的現狀並未改變,針對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仍需加強。在此形勢下,農業農村部將依照《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開展以下工作:第一,進一步加強長江江豚就地保護工作,制定固定的考察機制,定期跟蹤評估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及分布特征,切實做好長江江豚自然種群及其棲息地的保護﹔第二,積極推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工作,新建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和推動長江江豚進水族館,擴大遷地種群數量,降低系統性風險﹔第三,加強個體交流,強化遺傳多樣性管理,提高種質質量﹔第四,穩步推進長江江豚人工繁育研究,開展長江江豚遺傳物質保存,實現多層次、多途徑的長江江豚保護策略。除了發布《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還針對中華鱘和長江鱘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別發布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和《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並從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遺傳資源保護與支撐保障四個方面分別開展了大量的保護工作,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