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秸稈種菇點草成“金”

楊娟

2018年06月14日08:10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湖南湘潭秸稈種菇點草成“金”

水稻收割后,稻草沒去處,隻能就地焚燒,這曾是水稻種植大省湖南省不少農戶的選擇。秸稈禁燒,屢禁不止,如何用“綠色方法”綜合治理秸稈焚燒成為湘潭縣委班子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而破解這個難題的便是射埠鎮農技推廣站站長鄧述東。

一堆廢秸稈,從無奈焚燒到“變廢為寶”﹔一畝冬閑田,從雜草叢生到“點草成‘金’”,這樣可喜的變化,得益於鄧述東利用秸稈種蘑菇這一技術的有益探索。

對於農業新技術,鄧述東有股特別的鑽勁。平日裡,他每天入村下田。有時為了一項新技術的研究,他會利用周末不惜代價飛到全國各地向專家求教。為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這一難題,鄧述東曾多次到福建、雲南等地實地考察學習,並結合湘潭本地的土壤、氣候條件,引進了新型食用菌赤鬆茸種植技術,進行“秸稈種菇”試驗。

據介紹,赤鬆茸是野生菌的一種,經過馴化后可人工培植,而且種植赤鬆茸隻須用稻草秸稈為原料,可真正解決產糧大縣秸稈處置難題。為了研究在本土利用秸稈種菇技術,去年11月26日,鄧述東分別選擇了不同鄉鎮的4畝試驗田播下菌種,並在草地、山腳、室內、樓頂等地進行了小面積試種。鄧述東每天踩著一雙套鞋下田,查看干濕度溫度計,大年三十也不例外。

“去年的菌種下得有點晚,而且冬天還遭遇了零下4℃的低溫,沒想到這個蘑菇怕熱不怕冷,適宜生長的溫度為20℃左右,在湘潭縣種植正好合適。”鄧述東一邊採菇一邊興奮地對記者說。

在湘潭市農委副主任劉新杰看來,秸稈種菇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難題,而且提升了稻田綜合效益。鄧述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秸稈種菇勞動強度不大,平日裡隻需人工管理好干濕度,老兩口利用冬閑種植10畝地沒有問題。他去年冬季種下的蘑菇平均畝產達到了4000公斤,每公斤鮮菇約賣20元錢,畝產值可達8萬元左右。種1畝菇可消耗20畝地的秸稈,種植成本每畝按菌種2000元、機械覆土與收草4000元計算,每畝至少可創收5萬元,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冬閑田和閑置勞力。採摘期可延續到5月10日左右,收完菇正好趕上水稻種植,腐化的菌絲還可成為水稻田裡的有機肥。

盡管第一次嘗試秸稈種菇便取得了成功,但鄧述東並沒有滿足。作為一名基層農技人員,鄧述東認為新技術好不好,關鍵在於能不能落地。

“老百姓易於接受的技術才是好技術,技術太復雜推廣就有難度,項目就難以實施。”鄧述東說。

經過多次試驗,鄧述東摸索出了一套簡單易行的種植技術:先在田裡適量撒上一種自制消毒殺菌水以預防病害和地下害虫,再在田裡分行覆30厘米高、30厘米寬稻草播下菌種,最后再蓋10厘米左右稻草,溫度較低時可覆一層薄膜。

湘潭縣副縣長陳義表示,他們將在全縣80萬畝水稻田全面推廣應用這一新技術,拉長赤鬆茸產業鏈,拓寬產業渠道,達到“一業興、百業旺”的發展目標。

至於赤鬆茸的銷售渠道和深加工,鄧述東也有自己的憂慮和謀劃:當水稻收割后便覆土種菇,可趕上春節前上市,此時價格最好,鮮菇每公斤可達到30元,對農戶來說是一筆不錯的收入。因鮮菌保質期隻有幾天,為了進一步打開銷路,一部分蘑菇可加工成干菇或鹽水菌,以滿足一年四季的市場供應。同時還可瞄准高端消費市場,把鮮菇加工成罐頭,或採用低溫凍干技術加工成各種風味休閑食品,大幅提升其經濟價值。

“打通了全產業鏈,產業就可以做大做強。按照這樣的拓展思路,採用秸稈種菇技術每畝冬閑田僅食用菌種植和加工所產生的效益就可達到7∼8萬元。”鄧述東說。同時,他還有個更大膽的想法,打造“稻田立體種養”模式,實現“食用菌+特色水稻+稻田養蛙”綜合效益疊加,讓有限的土地釋放無限的潛能。

5月10日,在得知秸稈種菇技術在湘潭縣試驗成功后,“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專門為此題詞:稻草種菇生美味,變廢為寶技創新。

(責編:蔣琪、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