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回家種地 錢兒杠杠的 陝西延川產業扶貧“拔窮根”

杜  靜  劉鵬飛  趙鵬飛
2018年06月12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村民梁曉崗在給蘋果套袋。
  邵 瑞攝(新華社發)

  陝西省延川縣是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重點扶持縣、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延川縣把產業扶貧作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總抓手和突破口,以一系列務實舉措幫助貧困人口興產業、增收入、解難題。按照“沿黃紅棗、山地蘋果、川道蔬菜、溝道養殖”產業發展布局,延川縣壯大農業產業,幫助農民增收,為脫貧摘帽打下堅實基礎。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0.6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75元。

  紅棗旅游看點足

  劉學蓮是延川縣乾坤灣鎮溫家源行政村一名貧困戶,種有棗園42畝。按照縣委、縣政府“旅游反哺農業、紅棗助力旅游”思路,去年劉學蓮一次性流轉給文旅集團42畝棗園,年收入17600元,僅棗園流轉這一項收入就讓她徹底擺脫了貧困。

  近年來,乾坤灣鎮積極推進旅游扶貧,與延川縣文旅集團扶貧公司緊密合作,探索出一條“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多贏合作模式。目前,全鎮流轉棗園1萬畝,258戶非貧困農戶及205戶貧困戶可獲得每畝200元至500元的入股分紅收益。同時,溫家源、碾畔、土崗、劉家山4個村組富余勞動力又與文旅集團簽訂了棗園管理勞務協議,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以前外出打工全靠朋友和自己四處打聽,時間短,也沒啥保障,一年到頭掙不了多少錢。如今,政府組織企業主動找我們簽訂用工合同,往后打工就不愁了。用人單位穩定,我這收入也有了保障,明年脫貧沒問題。”貧困戶馮志瑞高興地說。僅乾坤灣鎮就簽訂用工協議785份,其中在村貧困戶簽訂用工協議296份,在外貧困戶簽訂用工協議489份。未簽訂協議的貧困戶將通過鎮政府搭橋,繼續與用工企業簽訂協議。

  棗園變採摘園,棗農變技術工,旅游有了項目,棗農有了就業,延川的紅棗“活”了。2017年,乾坤灣鎮旅游人數首次突破90萬人次,旅游直接帶給農民收入500余萬元,間接推動近800戶農戶發家致富和374戶貧困人口脫貧摘帽。

  山地蘋果致富樹

  楊家圪台鎮梁家塬村村民梁世杰,今年57歲,9年前曾因患有直腸癌,做手術花費12萬元,導致家庭生活困難。加上他本人做手術后不能干重農活,對生活一下失去了信心。2007年,梁世杰栽了10畝蘋果,由於蘋果的挂果周期長,期間要有很多投入,短時間不能見效,因此對蘋果不是很上心。梁世杰又在果園裡加種了黃豆,由於對幼苗管護不夠,一年下來黃豆的收入隻有4000多元,剛夠種子錢和勞務費。種黃豆時對蘋果苗有傷害,蘋果長勢也不理想。

  2015年,當地開展包扶工作。包扶團隊經過調查,發現村裡種了不少蘋果,但苦於沒有技術和資金支持,交通條件不夠便利,蘋果的種植、管理、運輸和銷售等均受限,產業發展不起來。於是,包扶團隊召開村委會、村民代表會,耐心講解種植蘋果的好處和要點,並分析蘋果種植多年卻未挂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不夠、技術缺乏。

  “果業辦專門組織技術人員給我們培訓,並免費提供了肥料,一年時間我們村的蘋果業就有明顯改變。去年我自己光蘋果一項就收入1.7萬元,比往年種黃豆的收入高出4倍,今年預計能夠收入3萬多元。”梁世杰說,現在村民們對發展蘋果產業很有信心。

  梁家塬現有果園4360畝,其中挂果970畝,幼樹3390畝,人均4.7畝。全村通過項目爭取與技術引進,對全村果園進行科學管理,並以輪茬套種的方式培養、發展林下經濟,形成了以蘋果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

  設施蔬菜“短平快”

  大棚種植是“短平快”項目,當年建成,當年就可見成效。成效一出,就可調動周邊群眾的發展積極性,為農村產業的后續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環境。

  “300斤辣椒賣了900多元。”剛在清澗縣批發完辣椒的張智發回到自己的大棚前,滿臉笑容地說,這是辣椒上市以來自己第5趟到清澗縣批發辣椒。“辣椒的價錢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波動,但我的辣椒是第一茬上市,質量比其他的好,能夠多賣一些。”張智發說,他的辣椒隻要一到市場,立馬就會被商販們搶光。按現在的市場價算下來,他的一棚辣椒今年能賣4萬元,刨去本錢和人工,能淨掙3萬元。這比在外面打工強太多了。

  “就拿現在開的小轎車來說,在外打工的時候從來沒敢想過自己還能開上車。”張智發細說著近年來自己的變化,去年大棚一賺錢,他就趕緊買了這輛車,賣菜、家用都方便了許多。如今自己在村裡發展產業,既能照顧年老的父母,也讓孩子上學有了保証。

  據了解,延川縣已累計建成日光溫室大棚7030座、大拱棚3764座,蔬菜種植年產量達5.6萬噸,實現產值1.19億元。

  溝道養殖更科學

  “以前種地、外出打工過了很多苦日子。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好,在村裡建起了養殖廠,養牛讓我擺脫了貧困,日子更有奔頭了。”賀彥兵一邊給牛添料,一邊興奮地說,自己養牛從最初的兩頭發展到現在的20頭,還養了50多隻雞,通過養牛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2015年,賀彥兵被納入貧困戶。年近40歲的賀彥兵是一個勤勞吃苦的人,為了一家三口能過上好日子,他一直沒有放棄養牛,但缺技術、缺資金讓他的養牛致富夢難以實現。如今,精准扶貧政策利好不斷,不僅有了小額貼息貸款等惠民政策,還有幫扶干部提供指導幫助。賀彥兵走上了科學養牛的脫貧之路。

  “原來養的品種是父輩傳下來的黃牛。通過外出學習,我改變了養牛觀念,在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將品種換成了西門塔爾牛,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和之前相比,每頭牛能增加4000元收入。”賀彥兵說。

  目前,延川縣建成“果沼畜、菜沼畜、棗沼畜”循環農業示范點20個、養殖小區6個,新建擴建養殖場198個,大家畜存欄2.91萬頭、禽類存欄26.39萬羽。

  2018年,延川縣計劃貧困村退出47個、貧困人口脫貧2040戶6616人,有望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實現整體脫貧摘帽。

(責編:蔣琪、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