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治本之策。近年來,河北遵化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擊非法採礦採砂等行為,全力打好大氣和水污染治理、尾礦堆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等產業,加快“舊動能”向“新動能”轉換,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今年5月,光明日報調研組前往遵化,通過座談訪談、實地察看等方式,就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綠色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等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
初夏的遵化,山巒疊翠,栗花如海。從燕山南麓到般若湖畔,從清東陵到古長城,綠色已成為遵化發展的“主色調”。
地處燕山余脈的遵化,素有“畿東第一城”之稱,境內有著優越的自然生態,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遵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堅決打擊關停非法礦山、鐵選礦,著力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對鋼鐵等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改造,做大做強農業特色產業,全境域謀劃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形成了“綠色+”的良好態勢,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注入了“新動能”。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568億多元,其中特色農業、旅游、高新技術等產業收入470多億元,佔比82.7%,比2013年提高了47.7個百分點。
1.現實困境倒逼綠色發展
遵化礦產資源豐富,鐵礦探明儲量5.1億噸,鐵選礦企業最多時有1900多家。“黑色經濟”給這座城市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自然生態也遭到嚴重破壞。
曾幾何時,遵化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漫山遍野有採不完的野果,清澈的小河裡有捉不完的魚蝦……然而,隨著礦業的興起,人們再也找尋不到記憶中的鄉愁。
“過去我們這裡山清水秀,河溝裡常年流著清水。現在,因為挖沙子,把地都破壞了,道也坑坑窪窪,連吃水都困難了,這叫啥事啊!”曾有群眾義憤填膺地說。
“山體裸露著岩石,河道裡淤積著尾礦砂,採礦採砂留下來的大坑最大的直徑達5公裡、深度達50米,真是滿目瘡痍。”憶及昔日情景,當地干部感慨地說。
一個個採砂採礦遺留下來的大坑,一條條被重載的大貨車輾壓得破損不堪的道路……極少數人獲利,大多數群眾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遵化經濟斷崖式下滑,101家鋼鐵、礦山、礦山機械等規上企業,70%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全市財政收入連續三年兩位數縮水,2015年全市財政收入15.16億元,低於年初預定目標28個百分點,比2012年減收12.94億元。
發展方式粗放,過分依賴礦產資源,項目支撐乏力,環境承載已近極限……這些深層次矛盾,成為遵化人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2016年年初,遵化市委市政府組團赴浙江考察,安吉余村當年痛下決心,關閉利潤豐厚的礦山、水泥廠,堅持綠色發展的做法和經驗,讓遵化各級干部的思路豁然開朗,堅定了走綠色發展道路的信心。自此,一場聲勢浩大的防治生態環境污染攻堅戰在遵化打響。
2.“鐵腕”治污重現綠水青山
非法採砂採礦在遵化有著近30年的歷史,出於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盡管地方政府曾數十次打擊,都未能根除這一頑疾。“治砂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以前那麼多次都沒治好,這次能行嗎?”多數群眾干部都發出了疑問。
面對沉疴舊疾,遵化市20多個部門協同協作,並將重點砂坑包干到人,層層壓實責任。交警、交通運輸部門突出路面管控,市場監管部門停止辦理各種混料、砂石料加工市場主體的注冊登記,公安、國土等部門組建了15個工作組和聯合執法隊晝夜對非法採砂點綜合執法,市紀委對違規參與、暗中支持混料加工企業和非法採砂的16名黨員干部立案審查、嚴肅追責……僅用3個月時間,全市就整治混料加工企業404家,回填砂坑206個,回填尾礦砂等原料1000多萬立方米,恢復耕地6000多畝。
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遵化市重拳頻出,先后開展了藍天行動、鐵選礦治理、水污染治理等一系列專項活動。
圍繞大氣污染治理,遵化市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探索電代煤、空氣源熱泵、生物質型炭、AHL新型燃料、鋼廠和水泥廠余熱供暖等,在城區設立50個監測點位,實時監測、追溯污染源頭,形成了“形勢研判、指令發布、響應回復、任務落實、現場核查、考核追責”六步工作法。2017年,全市共取締“散亂污”企業222家,取締燃煤鍋爐1350多台。
在港陸鋼鐵公司,總經理張會周介紹,作為中國企業500強,公司按照中央和地方生態環保相關要求,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2015年至2017年累計投資10.5億元,新建並提升110余台套環境治理設施,建有49套在線監測設備,噸鋼環保費用為170元,實現了大氣超低排放,水零外排,水渣、鋼渣全部綜合利用。
遵化還全面推行河長制,集中清理拆除各類水體網箱1.2萬個,清理垃圾和淤泥2.7萬多立方米,流經境內的黎河、沙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准﹔開展鐵選礦綜合治理,651家不合格鐵選礦全部拆除。
在堡子店鎮南小庄村調研組看到,回填復墾的農田,已經種上了樹苗。村支書王金月說:“這裡原來是個砂坑,啥也種不了,去年用好土把砂坑填上了。政府給了樹苗,我們上了滴灌,栽上了果樹。”據介紹,僅2017年,全市修復礦山佔地300多處,新增植樹造林5.2萬多畝,栽植板栗等樹木600多萬株。
調研組了解到,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遵化成立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圍繞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制定出台了工作方案和相關考核辦法,嚴格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提高產業准入門檻、優化產業布局,將生態環保問題與干部考核選用挂鉤,實行生態環保問題“一票否決”,建立起立體式生態環境防治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查處破壞生態環境案件63起,黨紀政紀處分86人。
3.農業特色產業成新“增長極”
百裡燕山秀,栗花香正濃。穿行在遵化境內,山坡上、村道邊、房屋旁,漫山遍野都是板栗林。在侯家寨鄉硝石峪村,村民戴志永告訴調研組,他家種植板栗樹60多畝,年均收獲板栗1.5萬斤,價格好時能收入15萬元左右。
作為“板栗之鄉”,遵化是京東板栗的主產區,全市板栗種植達36萬多畝,年產2.8萬噸,產值3.65億元。據了解,遵化目前有栗源、美客多等板栗加工企業30多家,注冊產品商標40多個,具備板栗研發、深加工等能力,鮮板栗、速凍栗仁等產品出口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板栗企業年生產加工能力5萬多噸,年銷售額10多億元。其中,栗源公司參與編制了國家熟制板栗(仁)行業標准,並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板栗交易中心。
據了解,圍繞農業特色產業,遵化還發展了21萬畝鮮果、12萬畝核桃、15萬畝綠色蔬菜,以及年產30萬噸的食用菌產業。
在何家峪村碧桂園航天農業生態城,千畝連片的棚架下,種植著航天金瓜、航天黃秋葵、綠寶石西紅柿、深豐一號紫茄……這些都是搭載“神九”進行太空育種的航天蔬菜,價格甚至是普通蔬菜的十幾倍。
在平安城鎮眾鑫食用菌合作社香菇種植大棚內,調研組看到,工人們正忙碌地檢查食用菌的生長情況,合作社總經理孫輝指著菌棒說,再過三四個月就可以豐收了。據了解,該合作社現有社員1300多人,共建有566個菌棚,合作社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8萬元,並帶動周邊3000多戶村民通過栽培食用菌致富。
市農牧局副局長賀雪鬆介紹,遵化是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全市擁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40多家,6萬人從事食用菌產業,共建有1.1萬多個溫室菇棚,年產食用菌30多萬噸,綜合產值20多億元。目前,全市有包括國家級在內的食用菌品牌9個,形成了良種繁育、工廠化制棒、食用菌深加工、休閑觀光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其中“遵化香菇”地理標志、食用菌無公害基地、香菇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認証3.8萬多畝、年產14.5萬噸。
京東板栗、遵化香菇、東陵白玉米、玫瑰香葡萄……圍繞特色農業產品,遵化制定了20多項地方標准,建立了質量“可溯化”體系,實現了農產品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有保証。在遵化金卓頤高電商產業園,調研組了解到,全國首家縣域大數據產業基地——河北溯源大數據,圍繞地方特色農業,建立起從農產品種植到用藥施肥、從田間操作到生產加工的全產業鏈信息採集和追溯體系,消費者隻需掃描二維碼即可輕鬆掌握相關信息。
農產品O2O體驗中心、中國板栗網、溯源大數據……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子商務公司在遵化金卓頤高電商產業園內“落地生根”。
4.從“賣礦石”到“賣風景”
清東陵、古湯泉、古長城、般若湖、滿族文化村……秀美的自然山水,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構成了遵化地區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22處景區景點,2處世界文化遺產,遵化依托其得天獨厚的資源,以“文旅融合”為導向將“全域旅游”鋪展開來。
山清水秀,峽谷幽景。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內,上萬隻沙燕在鬆林間輕舞翩躚。清東陵保護區副主任趙英健介紹,自2016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紅嘴鷗、白鷺、大雁等國家級野生保護鳥類在遵化黎河、沙河兩岸休憩、安家,其中紅嘴鷗已從最初的數百隻增加到如今的上萬隻。保護區在加強清東陵文物保護的同時,開展了徒步大會、祭祀大典、歷史的遺珍文物展、珍寶書畫展等活動,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據統計,2017年全區累計接待游客103.89萬人次,同比增長23.14%。
與清東陵毗鄰的遵化湯泉,素有“京東第一泉”的美譽。湯泉北臨古長城,風景秀美,曾是皇家洗浴之地。明代《景物志》載:“天下溫泉,最著驪山、最潔香溪、最熱遵化。”湯泉水溫最高達68攝氏度,泉水四季沸騰如湯。依托湯泉資源,遵化開發建設了集沐浴、療養、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項目,每年都有大批京津冀游客慕名而來。如今,北京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00億元,啟動了“金融街·古泉小鎮”建設,擬打造年游客不低於100萬人次的溫泉旅游度假區。
草莓溫室大棚、葡萄採摘園、亞太雪世界、水上樂園……走進山裡各庄村,調研組看到,游客們在忙著採摘各類新鮮瓜果,孩子們在嬉戲游玩,一派祥和歡快的景象。村委會主任賈澤林介紹,亞太農業旅游觀光園佔地4000多畝,兼具旅游、休閑娛樂、餐飲等功能,年接待游客4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000多萬元。
西下營旅游觀光度假區、尚禾源國際休閑農業旅游度假區、美麗南山健康小鎮、石門特色小鎮……圍繞“農業+旅游”,遵化已培育國家級旅游模范村2家、省市級觀光採摘園27個,以農家院、採摘園為主的觀光點300余家,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年創綜合收入約1億元。
在官房村,游客置身八旗廣場、古街小巷,可以盡情地體驗滿族文化風情。在馬蘭峪民俗風情小鎮,滿族剪紙、東陵鐵畫、滿族刺繡等特色工藝品琳琅滿目,備受游客青睞,鎮上70余家擅長皇室特色金銀器加工的企業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量佔全國總銷量的60%。
隨著遵化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市裡打造出系列“+旅游”品牌產品,旅游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201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00萬人次,實現綜合旅游收入63.4億元,同比增長30%。今年春節期間,接待游客5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6%、106%。
滿族文化旅游功能區,長城山水旅游功能區,田園鄉愁旅游功能區,紅色記憶旅游功能區……從黑色經濟到綠色發展,從景點觀光到全域旅游,如今遵化的旅游業正呈現出勃勃生機。目前,遵化正與保利、金融街、恆大、碧桂園等大型企業合作,般若湖旅游度假區、古溫泉旅游度假區、航天農業生態城等旅游項目相繼落地。
5.關於遵化綠色發展的思考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遵化的非法採礦採砂曾存在近30年,其間打擊治理了數十次都沒有效果,為何這次能夠根治這個“頑疾”?多數基層干部群眾給出了相同的答案:領導干部要有責任擔當。調研組了解到,在打擊非法採礦採砂過程中,面對朋友說情、威逼利誘等情況,遵化各級領導干部敢於較真碰硬,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將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敢於擔當負責、勇於直面矛盾、善於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
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給遵化生態環境帶來了難以承受之重。調研發現,盡管當地對生態環境治理的力度不斷加大,但破壞的山體短時間內難以修復,大量被貨車軋壞的道路需要重修,砂坑回填任務依然很重,這些問題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現實表明,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的代價極高,必須堅決摒棄那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做法。當前,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場硬仗、苦仗,對於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艱巨性,各地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必須久久為功、常抓不懈。
綠色發展亟須補足“短板”。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對促進綠色發展、新舊動能轉換起關鍵作用。目前,由於生態環境方面欠賬過多,地方財力有限,政府將主要資源力量投入到生態治理等亟待解決的問題上。調研發現,遵化雖然發展了農業特色產業、旅游業、港陸鋼鐵公司200萬噸冷軋、寶兌通等項目,但轉型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還較少,沒有形成聚合效應。多數基層干部認為,未來遵化的發展應著力強化創新驅動,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為新舊動能轉換打造新引擎、增添新動力。
旅游業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調研發現,部分村級道路仍是單車道,特別是過去大貨車超載造成了道路損毀,有些村級道路坑坑窪窪難以通行。同時,除重點打造的美麗鄉村、景區景點外,部分農村還存在垃圾隨意堆放等問題,環境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當然,目前地方正在統籌考慮,想方設法解決這些制約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沈耀峰、耿建擴、馬姍姍、白雪蕾、紀博、李岩、周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