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后埔:“村改居”的十年路

馬躍華

2018年06月07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廈門后埔:“村改居”的十年路

  在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后埔社區,有這樣一份特殊的工作。從事這份工作的人,被居民稱作“理事”,掌管著上億元社區集體資產的使用“大權”,他們肩負著的是近5000名居民沉甸甸的信任。這些“理事”不僅要有一顆公心,還要有審時度勢的頭腦,才能“讓錢生錢”。

  2006年6月,后埔社區兩委啟動了社區集體資產改制工作。經歷籌劃准備、股份認定及股權量化分配、制定管理章程、選舉股份管理機構及原資產清資核算並移交五個階段,於2008年1月完成改制並實現資產完全剝離,成為改制程序最完整、改制最徹底的一個社區。

  “村改居”社區集體資產改制和管理在廈門后埔社區不僅完成了,而且還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與點贊。如今,歷經10年的發展,后埔社區的集體固定資產從原來2.5億元增加至6億元,年收入從原來的1200萬元增加至現在的4000萬元。

  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

  后埔社區是廈門島內典型的城中村。村改居后,為適應城市化的發展,於2006年推動原村集體資產與社區剝離股份化工作。

  資產改制不是一朝之功,改制之后的管理更是長遠之計,近2.5億元的集體資產該由誰來管理?為此,后埔社區在選人用人上,採取了“堅持黨的領導”這一基本原則。在改制之初,社區就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社區集體資產改制工作領導小組”,確保改制工作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確保制定管理章程等措施體現黨的領導作用。改制之后成立的股份管理監督理事會和資產管理委員會,其“理事長”和“主任”人選都必須由社區黨委提名,再依據管理章程規定提交股份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這樣的選人原則和方式,確保選拔出有群眾威信、有責任心、有奉獻精神、廉潔自律的人進入經營班子,也確保股份管理機構能自覺主動接受社區的指導,依據章程獨立開展工作。社區還充分發揮紀委的監督力量,要求股份管理機構的班子成員一起參加社區的廉政教育學習、開展廉政談話,加強廉政建設,增強廉政意識。

  大錢小錢居民說了算

  “下面,請全體股份代表投票表決,是否同意新的發展方案?”正在進行的,是一次簡短而重要的股份代表大會,決定著后埔社區集體資產能否進行新的一輪投資。大到資金使用的合同,小到每一筆開支的使用原因,每一名股份代表都可以對發展方案提出看法。

  事實上,所有的重大投資和重要事項,股份管理機構都要事先向后埔社區黨委報告,共同商討共同推動。隨后,社區將與股份管理機構明確分工:社區黨委主動承擔與政府的對接和協調,股份管理機構承擔項目功能定位、設計規劃、集資開發、招商運營等。這樣的相互協作配合,使各項投資決策更加科學,運作更加高效。

  “集體資產來自於居民,讓每一分錢都透明使用,才是對老百姓真正的負責。”社區黨委書記葉建力告訴記者,每個季度,股份管理監督理事會都會張榜“晒出”財務收支報表,並在每年召開一次的股份代表大會上報告全年經濟發展、財務收支、紅利分配以及下年度預算計劃並接受監督,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據了解,每周五進行的集中財務報銷審批,后埔社區紀委都派專人參與全程監督,確保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社區黨委還全程參與對固定資產出租招投標的監督,確保流程公開公正公平。

  讓群眾從集體資產中受益

  改制10年來,后埔集體資產運行良好,財政收入年年增加,先后建起了兩幢公寓,組織開發建設社區新發展用地項目,將先后建成3幢約10萬平方米的酒店公寓和寫字樓。

  后埔股份資產管理委員會主任黃濟民對記者說,目前,整個社區發展項目正在分期推進,將於今年內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黃濟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一套非常復雜的配股方式,社區4350多人共配股10670股,平均每股12平方米左右。按目前周邊每平方米每月25至30元的平均房租算,每股每月分紅在300至360元,扣除各種成本、稅收,每股每月純收入在180元左右。被征地農民股份最多的3.5股,最少的也有兩股,這樣全社區居民人均每月分紅能達到440元,最少的每月也能有180元左右的收入。

  “我家9口人共有24股,今后每月分紅能拿到4320元。”居民李慶賀高興地說,自己的股份將來還可以轉讓和繼承。

  后埔社區的公共服務也大為改善。幾年來通過集體資產的公益金、居民自籌以及上級的財政支持,先后建設一站式辦事服務大廳,組建了一支50人的治安巡邏隊伍、一支120人的保潔隊伍,建成了一座清潔樓、一個籃球場和一個老人門球場,辦起了一所公辦幼兒園,投入450萬元安裝了980個監控探頭實現了社區全覆蓋。社區先后榮獲福建省級五一先鋒號,廈門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社區、平安和諧示范社區、金磚會晤服務保障先進集體等榮譽。

  (本報記者 馬躍華)

(責編:蔣琪、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