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拳”打出農民致富新天地

吳曉燕魯明

2018年06月05日08:40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組合拳”打出農民致富新天地

已經在山裡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李宗永,一開始不願意搬到山下那個幾十公裡之外的移民新村去住。

“雖然橫梁鄉山大溝深,海拔3000多米,地裡的收成也隻夠解決溫飽,但心裡總舍不得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也擔心搬到川區之后靠什麼填飽肚子。”日前,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西靖鎮興民新村社區,正忙著裝修新房子的李宗永說。知道難離故土的他不願意搬,當地干部一面跟他算收入對比賬,一面請他去移民新村考察——這裡緊臨“金色大道”公路,交通方便﹔新村有幼兒園和小學﹔除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外,新村還配備了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看到搬入移民新村的鄉親們的生活發生的變化,今年2月,李宗永終於決定下山入住興民新村。“下山后,在政府扶持下,我養起了羊、蓋起了蔬菜大棚,之前擔心的收入問題也解決了。”

挪窮窩、拔窮根,讓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轉變,李宗永只是受惠於武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數以萬計的貧困群眾之一。近年來,武威市打出生態治理、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高度統一的易地扶貧搬遷“組合拳”,以富民產業培育和易地搬遷為重點的扶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武威市市委書記柳鵬說,在堅持群眾自願原則的基礎上,既要對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缺乏穩定脫貧條件的農牧民應搬盡搬,又要統籌搞好移民區小康住宅規劃建設、富民產業培育、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和遷出地生態恢復,特別要注重后續產業發展,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挪窮窩拔窮根

——深山農牧民下山開啟新生活

橫梁鄉所在的古浪縣南部山區,農業基礎條件薄弱、產業結構單一。長期以來,制約群眾增收致富的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就業難、增收難問題突出。

其中,有7個鄉鎮地處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矛盾非常突出,是古浪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

“為從根本上破解南部山區‘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難題,我們根據南部山區不同地理條件,按照‘完全干旱山區整鄉搬遷,水川河谷區就近收縮’的思路,規劃將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無水澆地、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貧困群眾搬遷到北部川區,對適宜留居的群眾實施收縮居住。”古浪縣委書記李萬岳說,2012年以來,古浪縣先后在黃花灘移民區開工建設12個移民點和綠洲小城鎮,預計到今年底,古浪將實現橫梁、干城、新堡3個鄉鎮整鄉搬遷,南部山區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缺乏基本生存條件、有搬遷意願的群眾應搬盡搬。

古浪是國家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片區縣,而在武威市所轄的其余3個縣區中,天祝藏族自治縣是中央確定的深度貧困地區,民勤縣、涼州區則是甘肅省定“插花型”貧困縣。“在武威,偏遠山區特別是居住在高寒山區的貧困人口,年年扶貧,年年無法脫貧,甚至是越扶越貧。改革30多年來,生活狀況改善不大,而且由於過分放牧和耕種,形成惡性循環態勢,對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這是全市扶貧工作真正的難點和重點。”武威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國斌介紹說,為此,武威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先后建成古浪黃花灘片、天祝南陽山片、涼州鄧馬營湖等一批移民搬遷示范基地。先期的移民已經實現了“當年下山、次年脫貧、三年致富”的預期目標。

從海拔3000多米的天祝縣賽什斯鄉的土坯房,搬到南陽山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鬆山鎮德吉新村,如今住在寬敞明亮的新居裡,村民陳進武喜笑顏開。為了幫助他建房,政府補助了7.5萬元,又幫助他們協調申請5萬-20萬元的易地扶貧搬遷、精准扶貧、雙業貸款等惠農政策資金,從根本上解決了像他一樣的移民群眾資金短缺問題。

天祝縣委書記張發基說,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盯高深山區農牧民群眾穩定脫貧需要,按照“規劃先行、資源整合、產業配套、社區管理”的思路,深入實施生態移民工程,使6萬多移民群眾徹底告別了惡劣的生存環境。

穩得住能致富——富民產業點燃群眾新希望

“‘穩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成功的關鍵。”張發基說,天祝縣把產業扶貧作為解決貧困移民群眾后續發展的根本舉措,把特色產業項目規劃到村,增收產業計劃落實到戶,切實拓寬他們的增收渠道。

3年前,54歲的蘇萬祿從天祝縣安遠鎮搬到了德吉新村。在搬遷前,蘇萬祿一家的生計全靠在旱地裡種些青稞、油菜籽和養殖山羊,收入不足1萬元。而今,搬到德吉新村的蘇萬祿,不僅擁有兩座食用菌生產大棚,還種植了9畝地的藜麥。“每個食用菌大棚年純利潤在1.5萬元以上,藜麥畝均效益約1000元,生產出來的兩樣農產品都有政府引進的企業搞訂單銷售,根本不愁賣,我在家干活一年就能掙4萬元。”說起搬遷后的生活,蘇萬祿信心十足,“兒子夫婦倆還到蘭州打工賺取務工收入,家裡的生活是蒸蒸日上。”

蘇萬祿所從事的藜麥及食用菌產業,源自天祝縣通過招商引資建設的南陽山優質香菇規模栽培科技示范基地和藜麥種植基地。記者了解到,為了幫助移民群眾依靠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天祝縣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群眾參與、共同致富”的基本思路,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多種經營主體的運行模式,加快培育發展藜麥種植、日光溫室、草畜、食用菌等富民產業。在天祝縣藜麥種植基地,投資建設該基地的甘肅遠達集團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按照農村“三變”改革模式,採取“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以德吉、祥瑞、鞍子山等天祝縣南陽山移民區為核心,共落實藜麥種植3萬畝。下一步,公司將在全面發展訂單農業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種植規模,力爭到2020年使當地藜麥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

產業發展點燃了移民群眾對搬遷后生活的新希望。據介紹,截至2017年底,武威市累計投入農牧民易地搬遷資金約90億元,主要用於產業發展、住房建設和基礎設施配套﹔全市貧困戶累計發展設施農牧業25.08萬畝、林果業21.75萬畝,實現了戶均兩畝棚﹔移民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較搬遷前增長兩倍以上,最高比搬遷前增長了5倍。

保生態建新城——推動生態民生齊發展

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武威市共建成移民安置點108個,世代生活在高寒山區的2.89萬戶、11.07萬人順利移民搬遷。截至目前,生活在祁連山高海拔貧困山區和生態惡化沙區、干旱區的4.86萬人已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

如今,在古浪南部山區,當地啟動了新堡鄉至定寧鎮山區長50公裡、寬20公裡的生態恢復區建設,逐步對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區退出耕地、宅基地、荒山荒灘,通過封山育林、自然修復,全面恢復遷出區林草植被,提升水源涵養功能,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古浪縣副縣長趙磊介紹,通過整合重點生態建設項目,結合“退、封、造、管”各項措施,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實施封山育林工程,林草植被覆蓋度由原來的30%提高到現在的80%,有效延伸和保護了南部山區森林資源。

“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強化了移民群眾搬出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天祝縣移民辦主任劉子雲告訴記者,移民群眾搬遷后,對遷出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減少了人畜對林草植被的破壞,減輕了生態壓力,使生態環境得以恢復和保護,增強了水源涵養林區氣候調解功能和下游水源的保障功能。

“移民遷出區恢復生態用地72萬畝,恢復水源涵養林5.2萬畝,減少對草原破壞及影響面積418.8萬畝,據觀測,2017年植被覆蓋度達到42.9%,比2010年提高4.71個百分點。”武威市相關負責人說,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過程中,武威對遷出區實行封山禁牧,輔助以造林、種草、散播等措施,生態修復成效明顯,水源涵養功能逐步增強。同時,武威立足全市農村發展實際,積極探索實踐,分類試點推進,通過易地搬遷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培育小城鎮集群,聚合城鄉融合發展新優勢,先后探索形成了城郊融合型、商貿物流型、工礦依托型、能人帶動型、產業支撐型、生態旅游型、勞務拉動型、傳統保護型8種小城鎮主要發展模式。同時,人口的城鎮化集中居住,有效放大了基礎設施項目的集約效應、公共服務的組合效應和社會化服務的規模效應。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大幅改善,以武威中心城市或縣城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生活圈已經形成,移民群眾開始順利共享教育、醫療、就業、購物等民生優勢資源。

(責編:蔣琪、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