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在西北扶貧一線的年輕人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吳蘊聰

2018年05月25日08:1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奔波在西北扶貧一線的年輕人

5月的一天,身著白色短袖的駐村干部康鵬像往常一樣,露著晒得黝黑的皮膚,坐在貧困戶馬進彪家的石階上,頂著烈日和他拉起家常。

馬進彪的家在甘肅省積石山縣柳溝鄉袁家村,尚未脫貧的家裡有些雜亂。康鵬和老人打招呼時咧著嘴笑著,亂飛的蚊蠅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心情。

“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青年可以大有作為!”對於這個一畢業便走進農村的年輕人來說,這裡更像一所大學。

5年前,剛從西北師范大學畢業的康鵬來到柳溝鄉陽山村,成為一名奮斗在扶貧一線的大學生村官。“隻有這裡最適合我。”從小生長在農村的康鵬深知,即便考上城裡的大學,“知識改變了命運”,自己也離不開農村。

康鵬來到陽山村的第二年,精准扶貧工作正式展開。貧困戶評議工作難度大、致貧原因分析困難、幫扶過程障礙多是他在工作中面臨的難題。

起初,有人把精准扶貧當作一塊肥肉,一些小康家庭也想分一杯羹。還有許多貧困戶認為,“扶貧就是領導干部送幾袋米面”。

“耐心”成了康鵬的工作准則。

等、靠、要思想嚴重的貧困戶,康鵬定期到他們家中走訪。有的貧困戶覺得越貧困福利越好,脫貧后會無法享受政策。也有的貧困戶收到扶貧的羊羔后,直接賣掉或殺了吃掉。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迫在眉睫。每天奔波於農戶家,成為康鵬的工作常態。

扶貧要靠腳。村民不理解,他就一遍遍入戶宣講。“讓大家明白精准扶貧不是論功行賞,也不是國家的錢多到沒處花。隻有在這些表格上填下准確信息,才能過上好日子。”這個年輕人堅持“多跑幾趟,多說幾句”。

5年裡,鄉裡的貧困戶幾乎被康鵬“踏破了門檻”。他見証了柳溝鄉精准扶貧政策落實,貧困戶減半,等、靠、要思想逐漸弱化。村民的態度也從抗拒到親熱。

2016年,因為考核獲得優秀,結束了大學生村官任期的康鵬被留在鄉人民政府。他本可以坐在辦公室裡,但康鵬依舊奔波在脫貧一線。“白天走訪農戶,晚上回辦公室整理信息,我的白天和夜晚都是留給貧困戶的。”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學有所成后選擇回到家鄉的青年,不隻康鵬一個。

今年35歲的金博淵是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馬河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我們要讓貧困戶相信農牧業能夠致富。”金博淵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后的15年裡,始終扎根扶貧幫困一線,用專業知識幫助村民增收,讓貧困戶相信依靠技術就能脫貧。

在政策支持下,馬河鎮大力發展食用菌、高原夏菜、畜牧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2018年1月,隴西縣成立“新時代農民脫貧攻堅講習所”。農學專業畢業的金博淵成了一名講習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貧困戶送技術。

高原夏菜種植,食用菌種植的環境要求、菌種制作、栽培技術、出菇管理以及採收內容等,都是這位大學畢業生培訓的要點。

香菇種植成效顯著,一般20多天就能實現增收。村民給記者算了筆賬,培訓前,村裡的香菇每斤能賣4.5元。在金博淵的指導下,每斤賣到5.5元,一年增收1.2萬元。

然而這些顯著成果卻得來不易,金博淵碰過不少“釘子”。

對送技術的扶貧方式,楊營村的貧困戶王自有抵觸很大。一個香菇大棚要投入2.8萬元,他表示自己沒有錢,也無法理解這項政策。金博淵不厭其煩地與王自有溝通,除了講解政策,還經常帶他到別人的大棚裡參觀。5個月拉鋸戰后,金博淵為他爭取到2.3萬元貸款,這位起初並不相信扶貧政策的農戶,在今年4月27日蓋起了香菇大棚。

扶貧,對於這些扎根一線的年輕人來說,不僅是“上傳下達”,更要奔赴一線。遠赴青海扶貧是90后河北女孩吳旭紅“從未后悔的選擇”。

大學期間,吳旭紅深受西部志願者事跡的影響,成為一名鄉村建設志願者是她最初的夢想。但在父母眼裡,進入外企工作,拿到一份可觀的收入,也可以通過捐錢捐物為西部做貢獻,“沒必要非得去一線”。

吳旭紅堅持了自己的理想。2013年,她來到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蓮湖村擔任大學生村官,主要負責扶貧工作。

“我很年輕,又是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怎麼才能讓村民信任我?”吳旭紅努力把每一位貧困戶都當做自己的家人。

聽不懂青海的方言,她就經常請村干部帶她入戶。不到一個月時間,就能聽懂8個地區的方言。她干勁足,和連湖村第一書記一起想辦法,依從“一戶一策一責任人”的原則,分析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致富願望,精心制定幫扶措施,根據每個貧困戶的不同情況制定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金融扶貧等措施。

村民李永志家屬於因病致貧,他母親身體不好,吳旭紅主動幫他聯系德令哈市中醫院做免費檢查。家庭產業發展困難,吳旭紅通過雙基聯動方式,為李永志家提供5萬元的免息貸款,並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提供母豬養殖技術指導。

5年來,吳旭紅熟悉全鎮99個貧困戶裡的每個家庭成員,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她都摸得清清楚楚。隨著脫貧工作日見成效,吳旭紅靠踏實的工作態度贏得了貧困戶的信賴。

這個年輕人覺得自己正在經歷“新時代的上山下鄉”,和當地村民一樣,在土地上“耕耘”,也在土地上收獲。“精准扶貧,最關鍵的是以心換心,才能心心相印,我收獲的全是老百姓的真心真情。”

欄目主持:李玥

(責編:蔣琪、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