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用手機管理大棚成時尚

趙秋麗 李志臣 本報通訊員 李超

2018年02月22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菜農用手機管理大棚成時尚

  2月17日大年初二一早,山東省博興縣店子鎮大楊村59歲的菜農楊明良起床后來不及洗漱,第一件事便是打開自己的智能手機,低頭擺弄了好一會兒。

  “剛才大棚裡的溫度高了,我打開放風機放放風,給棚裡降降溫。”楊明良笑著亮了亮手機,意思是大棚的溫度可以用手機控制。

  大楊村是博興縣周邊聞名的青椒、西紅柿產地,楊明良是村裡的青椒種植戶,去年他承包了村裡新建的一個特大冬暖式大拱棚。

  “這種大拱棚長260米,寬有32米,最高的地方有6米高,每個棚佔地12畝,一個棚足足有原來10個棚的面積。”在跟隨楊明良去大棚的路上,他一邊介紹大棚的情況,一邊不時拿出手機看看。

  “玩棚就是玩溫度,溫度不合適了,種什麼東西都長不好,以前大棚調溫都是依靠人工放風,現在我們都靠這個自動放風機。”老楊說的自動放風設備,都安裝在大棚內的柱子上,每隔50米配置一台,設備的液晶屏上顯示當時的溫度、濕度等參數。楊明良介紹,當設定好溫度以后,哪一段需要放風,這個區域的設備就自動開啟放風,溫度合適后,設備自動關風。

  “如果人工來放風的話,上午要放兩次,光這個時間就佔用了兩個小時,下午關風再佔用1個多小時。現在,隻要手機能上網,大棚裡的溫度、濕度,放風機的工作狀態都在手機上實時顯示,出現什麼故障、問題,也在手機上報警。”楊明良坦言,使用這些智能設備管理蔬菜大棚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再也不需要一天往返跑好多趟,比以前輕鬆多了。

  有了自動放風設備,大棚溫度能夠更精准、及時的調控,那麼蔬菜的澆水施肥問題怎麼解決呢?面對這個問題,老楊又笑了:“當然有招兒。”

  “過去,施肥把肥撒到地裡,讓肥料順著溝流,施肥量很難精確控制,現在這個大棚裡預先鋪設了滴灌系統,配合這種水肥一體機能夠把肥料精確地送達每一棵植株,根據需要,還能控制施肥的時間,固定量的肥料可以1個小時施完,也可以半個小時施完,讓澆水、施肥的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楊明良說。

  大楊村的特大冬暖式大拱棚,自去年5月份開始動工建設,8月份建成並種上了第一茬青椒。開始的時候,種了20多年傳統高溫棚的楊明良也非常擔心,單純用手機上的APP控制大棚裡的設備放風、調溫,用機器自動澆水施肥,種上的菜到底能不能長,長得怎麼樣?而經過半年的實踐之后,楊明良對這種高科技大棚挺滿意。

  “根據現在的長勢,它的坐果率完全沒有問題,每棵椒應該不低於四到五斤椒。這一棵椒8塊錢,一個棚可以種23000多棵,這一季的收入就接近20萬元,刨去材料費、人工費等等,自己有十五六萬元的純收入。”談到效益,楊明良很有信心。

  作為大楊村的主導產業,村裡超過60%的農民利用大棚種植青椒、西紅柿等蔬菜。

  “現在,村裡菜農凡是識字的,差不多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我們用手機、用機器管理大棚蔬菜,既省時又省力,雖然不用經常往棚裡跑,但手機不能離手啊。這大過年我們串門聊天、吃飯走路的時候,都習慣拿出手機來瞅瞅,用個時髦的詞說,都成了‘低頭族’啦。”楊明良笑著說。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本報通訊員 李超)

(責編:蔣琪、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