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安徽省金寨縣,人們都知道這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山區、貧困區於一體的地方。而近年來,金寨縣南溪鎮綜合文化站成了這片土地的另一個標簽。
“吃飽三頓飯,就到樂園轉”
“活動沒場地、運動無去處,飯后打麻將、社會不和諧。”這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南溪鎮的基層文化工作者們。而在2014年綜合文化站建成后,這種場景便再沒有出現過。
文化資源共享室、圖書館、文化活動室、體育活動室、扶貧工作驛站、紅色文化展廳、禮堂——南溪鎮綜合文化站不僅室內設施齊備,而且建有1800平方米的室外廣場和近200平方米的室外舞台。這裡被稱為農民文化樂園,是當地農民的第二個“家”。
從“一日三餐,麻將摜蛋”到“吃飽三頓飯,就到樂園轉”,南溪鎮的農民文化樂園逐漸成為群眾的精神文化家園。“這裡一周七天免費開放,各類文體活動精彩極了,我隻要一有時間就會待在這裡。”村民老李說。
“我們要改變過去單一式、被動式的‘你來我服務’模式,要主動作為,讓群眾高興滿意。”南溪鎮綜合文化站站長呂祥峰告訴記者,文化站會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來組織活動。“現在人們更希望多一些娛樂健身的項目,我們便開展了多屆南溪民俗文化藝術節、南溪農民春晚、書法進校園、義務寫春聯等活動。”據了解,僅2017年,南溪鎮綜合文化站便開展了書法講座培訓3場,舉辦各類文藝演出8場,免費放映電影12場,受益群眾兩萬余人次,而在3次廣場舞健身比賽和3次重走紅軍路健身活動中,有4500余人參加了活動。
文藝隊伍走進田間地頭
“雞鳴狗叫聞三省”,地處鄂豫皖交界地帶的南溪鎮擁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習俗,一大批愛好文藝的民間藝人活躍在鄉間。“過去沒有活動場地,大伙兒就今天到你家,明天到他家彈彈唱唱。”呂祥峰告訴記者,“站裡為他們提供活動、排練和交流的場地,一大批文化熱心人、文化能人、文化志願者都聚集到文化站,天天載歌載舞,文化氛圍濃厚。”
2012年以來,南溪鎮綜合文化站採取政府扶持、企業贊助、民間藝人參加等多種形式,吸引了一批民間藝人,並先后成立了金寨大別山農民之友藝術團、南溪紅土地樂隊、南溪鳳舞舞蹈文藝協會、南溪書法協會等多個文藝團隊。“講親歷事、演身邊人、跳民俗舞、嘮鄉親話,他們活躍在田間地頭,成為百姓離不開的文化服務隊伍。”呂祥峰說。
“除了活躍在田間地頭的民間文藝隊伍,我們還建立了文化志願者隊伍、文化協管員隊伍以及文化鄉賢隊伍。”說起文化站的這四支隊伍,呂祥峰倍感自豪。
“南溪鎮的文化志願者隊伍大概有130余人,他們中間有熱心文化事業的鄉村教師、企業家,也有民俗傳承人、鄉村能人、文化熱心人。”呂祥峰介紹,“文化鄉賢隊伍則是匯聚了鎮裡的退休干部、教師、本地企業家以及家族長輩們,他們利用廣泛的人脈資源和地方影響力,引進更多優秀的文藝團體,指導和帶動群眾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
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的文化生活,南溪鎮綜合文化站結合全省政府購買文化公益崗位的試點,配齊了農民文化樂園的文化協管員隊伍,以便進一步對農民文化樂園開展服務、實施管理。
發揚鄉土文化引領鄉風文明
在南溪鎮,一批鄉土文化人才正在涌現。
農民書法家張四九成功當選為縣書協主席,書畫愛好者林承俊辦起了個人書畫展,文化鄉賢廖家同充分挖掘金寨的紅色故事和大別山民歌到各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南溪鎮的綜合文化站不僅帶給群眾豐富的文化生活,更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舞台。記者了解到,大別山農民之友藝術團自組建以來便多次參加六安市、金寨縣的文化調演,參與到金寨縣送戲進萬村、送戲曲進校園等活動。目前他們已經榮獲六安市民生宣講、群眾文藝調研等5個一等獎。
“文化站現在是‘天天有歌舞,月月有大戲’。”呂祥峰告訴記者,“它不僅僅是群眾娛樂休閑的場所,更是黨和人民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教育群眾、引領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
“中心靠群眾,群眾靠發動,發動靠活動,活動靠文化。”南溪鎮以農民文化樂園為依托,以民為本,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創新方法,開拓了一條提升鎮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新路。
截至目前,南溪鎮共建設標准化農民文化樂園6個,農民文化廣場7處,已基本實現了文化陣地全覆蓋。
(本報見習記者 李睿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