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虞城:脫貧政策好更需人努力
——河南虞城脫貧者如是說

![]() |
|
![]() |
李合軍 |
![]() |
|
![]() |
息永梅 |
![]() |
|
![]() |
葛緒民 |
![]() |
|
![]() |
呼文戰 |
![]() |
|
![]() |
杜紅旗 |
![]() |
河南虞城黃河故道風光。 |
“2017年,我這百十畝地淨賺30來萬元!”
婁海娥,河南虞城縣喬集鄉后張寨村村民,年近50。說起這一年生活的巨大變化,他萬般感慨。
2016年,老婁因病落下殘疾,花光了半輩子積蓄,還欠下五六萬元債務。2017年,在當地駐村工作隊和鄉村干部的幫扶下,他承租了100多畝地,種上了薺菜、豆角等蔬菜,當年就實現脫貧。如今,老婁固定用工15人,農忙的時候每天用工多達一二百人,帶動不少村民致富。
近幾年,虞城縣把脫貧攻堅列為頭號民生工程,設立脫貧攻堅五大戰區,覆蓋全部601個行政村,抽調幫扶責任人6500多名,吃住在村裡,不脫貧不“撤兵”。全縣建設產業孵化園15個,在貧困村建設扶貧車間146個,帶動5200名貧困人口就業,每人每月增收1500—3000元。縣裡還為所有貧困人口購買建檔立卡貧困戶補充醫療保險,縣內合規醫療費用100%報銷。
5年來,虞城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從2013年的14萬多人,減至2017年底的4.72萬人,5年減貧近10萬人!2018年底,全縣將實現整體脫貧。
虞城縣委書記朱東亞很有信心:“我們要讓村村成‘戰場’,行動在村裡,實現村村產業有特色﹔讓戶戶有作坊,成效在戶裡,實現戶戶增收有項目﹔讓人人有專長,致富在個人,實現人人脫貧有門路。”
隆冬時節,我們在虞城縣走訪了一些剛剛脫貧的農民,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脫貧故事。
——編 者
脫貧全靠蠶寶寶
我家脫貧,全靠白白嫩嫩的蠶寶寶。
說起貧困,全是病鬧的。母親幾年前患老年痴呆,身邊一刻離不開人。家裡就我一個壯勞力,偏偏又得了頭疼病。三叉神經疼起來,話都說不利索,啥活也干不成,醫藥費花了2萬多元,全是借的錢。媳婦守著3畝地,勉強糊口。本以為這輩子就這樣窮到底了,沒想到還會有翻身的這一天!
國家開展精准扶貧,縣裡派來了工作隊。干部專門請了縣醫院的專家和我結成對子。醫生每月上門檢查一次,看病不收錢,藥品全免費。
身體狀況好轉后,我跟著駐村第一書記到山東、江蘇考察產業,反復比較,看中養蠶,掙錢快、風險小、沒污染,氣候也合適。當時有人說一畝地種桑養蠶能掙1萬多元,一開始我不太信,現在看還真不是吹牛。
貧困戶缺資金、少技術,又怕賣不上好價錢,咋辦?縣裡找了一家專業合作社對口扶持,免費提供桑苗、農藥、工具,還現場技術指導、回收蠶繭。
大家還是有疑慮,干部說,不試試咋知道行不行?我擼起袖子,決定第一個“吃螃蟹”。縣裡給了5000元到戶增收資金。我用這筆錢買了樹苗,當年種植,當年見效,每畝掙了1萬元。村裡23個貧困戶坐不住了,紛紛動了起來。2017年,我擴大規模,包了8畝地,全部種桑樹。
養蠶像拉扯孩子,隻要能吃飽,蠶寶寶長得快著呢,不到1個月就能結繭。一畝地的桑樹夠4茬蠶吃,一批蠶子能產100—150斤蠶繭。一斤蠶繭賣28元,一畝地差不多能掙1.5萬元,頂上種好幾年麥子!算算賬,8畝地一年能掙10多萬元。
購銷暢,好賺錢。我們自己成立合作社,注冊資金1000萬元。我當法人代表,直接跟收購商對接,幫鄉親們賣蠶繭,一斤多賣好幾元。今年,我准備再包10畝地,錢袋子還得再鼓鼓!
現在,村裡流傳一句順口溜:“栽桑養蠶,一樹桑葉一樹錢。男採桑,女養蠶,三十天內見現錢。”
鼠標一點訂單來
真沒想到,通過互聯網賣蘋果能掙這麼多錢!
幾年前,我和丈夫在外地打工,公公婆婆在家拾掇幾畝地,一家人雖不富裕,但日子還算過得去。天有不測風雲,2014年,我的丈夫被查出肺癌晚期,加上婆婆冠心病需常年吃藥,家裡所有的積蓄全部花光,還借了10多萬元,日子一下變得緊巴巴。過了兩年,丈夫去世,家裡的頂梁柱塌了。因為傷心過度,我在床上躺了整整兩個月。看到年邁的公婆和還在上學的娃,我知道自己不能就這樣垮了,必須重新站起來!
婆婆吃藥、娃上學,還有一家人的吃穿用……開銷這麼大,如果還像以前那樣打零工,肯定撐不下去。可是,做什麼才能多賺點兒呢?我想到了種蘋果。
我們鄉被稱為蘋果之鄉,家家都種蘋果賣錢。自打下決心種蘋果之后,我就經常參加鄉裡組織的果樹種植技術培訓班。去年,堂妹從外地來看我,我讓她幫著介紹點兒收購蘋果的客戶。堂妹到底是年輕人,告訴我現在都時興電商,讓我用微信去找買家、在朋友圈打廣告。說老實話,一開始我有點猶豫,總覺得網上買賣東西不靠譜,但看周圍的年輕人都這麼干,我也想試試。
家裡沒個商量的人,我就把想法跟鄉裡派來的駐村書記說了。沒想到他特別支持,還鼓勵我好好干,給鄉親們帶個頭,爭取把家裡的蘋果賣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去。
手推車換成了手機,我的蘋果多了不少城裡的買家,一傳十、十傳百,現在每天都有人主動加我微信,要買我家的蘋果。村裡人看我不用在外辛苦叫賣,蘋果還賣這麼好,都來取經,我也樂意把客戶跟大伙兒分享。
外地人買得多,快遞來村裡的次數也多,久而久之,幾家快遞公司干脆就在我們村設了點。我也就近在家門口打起工,幫著包裝、填單、收費,一個月還能多掙1500元錢工資。
一箱蘋果30元,去年賣了300多箱,再加上打工的錢,我家順利脫了貧。上頭政策好,給我家娃免了學費不說,每年還給補1200元錢的生活費。婆婆的病也上了保險,吃藥住院一大半都能報銷,讓我輕鬆了不少。
前一陣,縣裡搞了個電商培訓,村裡讓我去參加,一起培訓的人還建了一個微信群。受他們的影響,我正琢磨著買台電腦,開個網店,以后賣蘋果銷路就更廣了,還不耽誤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真好!
一勤天下無難事
我覺著,想脫貧致富,要靠好政策,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一雙手。
說起過去家裡的日子,真是糟心透了!我媳婦身體不好,干不了什麼活。我自己也有慢性腸炎,干不了重活兒,沒法出門打工。一家幾口的溫飽,全拴在僅有的幾畝地上,攢不下錢不說,為了把幾個娃養大,還欠了一屁股的債。
幾年前,我琢磨著找點兒掙錢的門路,養了90多隻羊,因為沒技術、經驗少,死了一大半,賠了不少錢,心裡那個急啊。難道就要這樣窮一輩子?自己全手全腳的,說實話有點兒不甘心。
2014年,我家被評定為貧困戶,駐村扶貧工作隊來我家詳細了解情況后,給我們上了醫療保險,看病吃藥都能報銷,負擔減輕了一大半。
前年,我借了一筆錢買了輛農用皮卡跑木材運輸,拉一車能掙六七百元,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為了幫我們盡快脫貧,縣裡把林業局的李局長派下來,在我們村當“名譽村長”,跟我結對幫扶。李局長可幫了大忙!沒技術,他找人來給我們培訓﹔沒資金,他幫我們聯系周轉。去年開春,在他的介紹下,我申請到了5萬元小額貸款。
5萬元對我家來說可不是小數目,咋用呢?在李局長的建議下,我用這筆錢買了一把電動多片鋸,在家就地辦起了一個小型木材加工廠,自己給自己打工。全家總動員、齊上陣,從外地拉來的板材,我負責用多片鋸加工成木條,我媳婦和大兒媳打包成捆,倆兒子負責跑運輸,一車木條能賺3000元,收入是以前的5倍哩!
2016年,憑著拉木材賺的幾萬元錢,我家順利摘了貧困帽。去年底我算了算賬,加工木材再加上幫人種玉米,掙了十幾萬元,這擱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自己掙了點兒錢,咱不能忘了鄉親們。忙的時候家裡人手不夠,我就把村裡的貧困戶請來幫忙打捆木材,按件計價,捆一捆兒5元錢,大伙兒都樂意來我這干活。
我心裡明白,要脫貧,有了黨的好政策,還要自己動腦、動手。致富的路千萬條,隻要敢想肯干不偷懶,將來的日子還會越來越好。
趕著羊兒奔小康
咱們村扶貧,不光幫到家,而且想到位。現在,我們干活有勁頭、日子有奔頭!
我在家裡排行老三,所以鄉裡鄉親也叫我“呼三兒”。早些年,我靠安裝用電線路零零碎碎賺點錢,和老母親還有媳婦能勉強過日子。可這幾年母親患上心臟病,加上我媳婦腿腳不好,常年坐輪椅,家庭負擔一下就重了。
2016年村裡來了扶貧工作隊,把我家評定為貧困戶。說實話,我有脫貧的決心,卻愁脫貧的路子。起先我考慮過去城裡打工賺錢,可家人需要照顧,出門打工我實在不放心。你說這可咋辦?
正發愁呢,縣裡給我發放了一筆到戶增收資金,一次性補貼2600元。加上自己的積蓄,我買了8隻羊,當起了羊倌。
說到養羊,我心裡也沒底兒,一是沒羊圈,二是沒經驗,怕養不好,賠了本。
正巧趕上縣裡搞“六改一增”工程,其中就包括改圈工程。我改圈的錢,政府全給報銷。鄉裡每年專門為我們這些養殖戶辦好幾期培訓,還請來農科所專家幫忙出主意。這一件件事都辦到了我們心坎上。
買了羊,改了圈,還有專家支招,心裡就有底了,我隻管踏踏實實放手去干。去年我家的羊長得都很好,還生了4隻小羊,按行情,一隻羊現在至少能賣七八百元。
去年秋天,我們鄉開展環境治理,設立了一批公益崗負責村容村貌清潔,我又成了清潔員,每個月也有300元工資。現在我每天早上8點前清掃完村路,順帶除掉路邊雜草,下了班回去給羊喂草料,兩不耽誤,還多出一筆穩定收入。
去年11月底,我們鄉裡搞道德模范評選,我在俺們村全票當選,全村一共就倆。接過獎牌,我心想:自己平時做的這些事兒,都是做人的本分吶。我現在養著羊又有工資,日子比以前好多了,達到了脫貧標准,大伙還推我當道德模范,沒理由拖村裡后腿。所以第二天,我就向村支書交了脫貧申請書。村支書對我說,公益崗繼續做,改造羊圈的費用也還給報銷。
今年,我打算擴大養羊規模,爭取多掙一些。我想,脫貧只是第一步,我還要跟大伙兒一起奔小康呢!
大棚成了聚寶盆
2015年我被評定為貧困戶,2016年底實現脫貧。我這脫貧經歷,要從一次違約說起。
2015年夏天,村裡人跟一家公司簽了合同,公司承諾我們先把大棚建起來,以后不光還我們建棚的錢,還會給我們供種苗、收我們的菜。沒想到,棚建好了,公司卻反悔了。
這下大家慌了:建一個棚要花4萬多元,10多戶已經籌錢建了棚,其中有5戶還是像我這樣的貧困戶。說好的給本錢給技術,現在啥都沒了,咋干?
開弓沒有回頭箭。村支書一個勁兒給我們打氣:隻要有信心、肯出力,一定能把事兒干成!
那時候,我們幾乎每周都到各處轉,看人家的大棚怎麼搞。2016年麥收以后,我流轉了2畝多土地,建了兩個大棚,又花了4000元,從山東的一個育苗基地進了種苗,種上黃瓜和西紅柿。
頭一季沒經驗,都是咱自己摸索。大棚的薄膜怎麼選、溫度怎麼控制、農藥怎麼用,我們去別的村學,跟山東來咱這裡幫扶的技術員請教。一季下來,每個棚買種買藥的花銷差不多1萬元,收入能達到一萬四五。這麼算下來,沒幾年建棚費也能掙回來,大伙兒的決心更堅定了。
摸出了門道,第二年情況好多了,現在每畝正常能收2萬斤。而且,種苗自己育,用藥也更合理,省了不少錢。
收成漲了,成本降了,現在日子也沒那麼緊巴了。以前一家四口就指望著我一個人在外打工,每月掙三四千元,刨去開銷,一年也攢不下多少。現在,媳婦在外打工,我在家種大棚,還能照顧兩個小孩,手頭寬裕了,孩子們的學習用品、衣服等也都不愁了。
這兩年,彎路沒少走,可是值啊。以前我春節回來,覺得村裡人都很閑,現在再看看大家,干勁起來了,信心上來了。
今年,我打算把大棚擴建一下,爭取改造成像樣的溫室,再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入個合作社。
現在村裡路通了,橋修了,污水溝都沒影兒了,咱自己的日子也得變個樣!
本版圖片:賈文亮、王支援、李雲川、龔莉、張永欣攝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6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