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7年,遼寧省西豐縣1.35萬貧困人口順利脫貧,36個貧困村擺脫貧困,為實現2018年全縣脫貧摘帽、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1.35萬人中,通過產業脫貧的有9869人,佔全年脫貧人口的73.1%,產業扶貧成為精准扶貧的“中流砥柱”、精准脫貧的“點金石”,擎起了西豐縣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旗幟。
這一年,西豐縣通過“人才向產業上靠攏,政策向產業上傾斜,資金向產業上匯集”形成了“人才支撐、入股分紅、大戶帶動、企業牽動、幫扶助推、村社合一、市場訂單”的產業扶貧模式,抓住了精准扶貧的“牛鼻子”,打了一場脫貧攻堅的漂亮仗。
能人引領產業興
數九寒冬,西豐縣的氣溫一下子降到攝氏零下二十幾度,辛苦勞作了一年的農民們“貓冬”了。但記者在西豐縣郜家店鎮勝利村原昌藥用菌合作社看到,合作社大會議室裡擠滿了前來學習靈芝種植技術的農民。講台上,合作社理事長韓立有手裡拿著靈芝菌棒講解著種植靈芝的門道兒。講台下,大家全神貫注地聽著,不時用筆在本子上記錄著……
靈芝雖小,它卻圓了郜家店勝利、平原、宣化、富春4個村15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465口人的致富夢。2017年,原昌藥用菌合作社利用扶貧再貸款250萬元,擴建靈芝大棚達200個,發展裸地黑木耳150畝,引導150個貧困戶以資金、土地、勞務參股入社,通過種植裸地木耳、搞靈芝大棚或者在合作社打工,貧困戶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戶均增收1.6萬元,實現全部脫貧。
在精准扶貧攻堅戰役中,西豐縣充分發揮人才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面向全縣174個行政村創新實施了“三帶一富”村級創業致富人才培育工程,由縣人社局、扶貧辦、農發局等部門聯合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對該縣村“兩委”班子、145名村級致富帶頭人以及后備干部進行政治、理論、技能培訓。
同時,西豐縣相關部門對學員給予資金、項目、技術、信貸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和重點扶持,培育了一批適合當地發展的致富產業項目,打造了一支村級創業致富人才“生力軍”。2017年,西豐縣創業致富能人帶領廣大農民發展牛羊、梅花鹿、靈芝、沙棘等特色養殖種植項目12個,山野菜、鮮玉米、食用菌生產加工項目8個,培育鄉村旅游、服裝加工、家政服務等第三產業項目6個,帶動172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家致富、創業脫貧。
龍頭牽動產業壯
走進西豐縣泓鑫土特產進出口公司的大院,倉庫裡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的山野菜被一箱箱整齊地碼進貨車中,一輛輛集裝箱貨車正整裝待發。“這些山野菜是發到韓國、日本和美國的,通過大連報關、檢驗、出口,貨都是提前訂好的,款到發貨,這還不夠賣呢。今年,咱們公司又跟當地農戶簽訂了300畝的蓖麻葉回收合同,我保証農戶種一畝地蓖麻純收入1200元,少了公司補差。”看著忙碌的工人,該公司總經理王剛信心滿滿地說。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西豐縣泓鑫土特產品進出口有限公司依托當地豐富的山野菜資源,通過收購、加工、銷售,讓小小的山野菜走出了國門。2017年,該公司不僅銷售額突破了5000萬元,出口創匯200多萬美元,而且帶動西豐縣5000多名農民增收致富。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產業扶貧中,西豐縣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大戶,從政策、資金、項目上積極扶持企業和大戶不斷發展壯大,以此帶動更多貧困農民在產業鏈下游發展生產或者吸納其在企業務工就業。2017年,西豐縣12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大戶帶動1500個貧困戶發展蠶、牛、鹿、蔬菜、食用菌等致富項目,800名農民進入企業務工,人均增收5000多元,實現了“扶持一個龍頭,壯大一項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倍增效果。
“村社合一”產業旺
位於西豐縣北部山區的柏榆鎮解放村是出了名的窮山溝,全村826人,人均不足兩畝地,人口多、土地少,荒山多、耕地少使得這裡的人們生活很艱難。6年前,張道偉當選解放村黨支部書記,擺弄了十多年果樹的他把脫貧致富的“寶”押在了果樹上,他帶領農民到熊岳、營口、鞍山等地考察果樹品種,學習種植技術,引導村民在荒山、荒坡上種上金紅果、海棠等果樹1000多畝。
2011年,張道偉成立眾鑫果樹種植合作社並擔任理事長,吸收果農以果園、冷庫、勞力以及技術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實行“村社合一”管理模式,在果區規劃、品種選育、生產管理、水果銷售方面實行統一管理,幫助果農選擇優良的果樹品種,邀請果樹專家進村指導農民種果樹,尋找實力強、信譽好的水果經銷商上門收購果農的水果……經過幾年的發展,解放村的果樹種植面積增加到2100畝,水果畝產達到3000斤以上。
“去年,我家的10畝果園淨掙兩萬多元,當年就脫貧了。今年,我又退了3畝山坡地,全栽了龍豐果樹,專家說一斤能賣兩元錢,一畝能賺2000元錢。”解放村貧困戶范寶昌對記者說。
果農富了,村集體經濟也逐漸壯大。2017年,解放村利用省、市壯大集體經濟扶貧資金建成水果冷藏庫7座,每座冷藏庫可以存放水果10萬斤。水果冷藏、錯峰銷售每斤可以增加收入0.2元,僅此一項就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1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