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廣西昭平農民變身“旅游人”

夏  峰 文/圖 
2017年12月27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黃姚古鎮帶龍橋上,年輕人的快閃表演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看。

  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旅游扶貧戰略,依托獨具魅力的生態自然景觀、茶文化、民俗文化、長壽文化、古鎮文化等旅游資源,走出了一條“旅游+”的特色扶貧之路。2016年,昭平縣累計完成脫貧352戶1630人,脫貧指標完成率108.5%。

  2016年6月,昭平縣故鄉生態旅游有限公司在馬聖村故鄉茶博園國家AAA級景區挂牌,並面向村裡及周邊招工。“在家門口就能做工領工資,還可以照顧家裡的老小,方便。”家住茶博園附近的村民陳天燕一看到招工廣告就過來了。

  近年來,昭平縣大力推進旅游項目建設,鼓勵旅游企業擴大產業規模,增加就業崗位,最大化吸收貧困群眾就業。現在,故鄉茶博園景區招收了馬聖村和周邊的150名村民從事旅游服務工作,為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了就業難題。2017年2月,昭平縣舉辦了旅游扶貧就業專題招聘會,吸引了13家旅游企業參與,300多名群眾咨詢、報名應聘,76名報名者在現場直接進入面試環節。

  “黃姚花海景區讓我們也端起旅游‘飯碗’,每逢春節、‘五一’、國慶等節假日,來我們農家樂吃飯的游客爆滿。”羅望村村民李浪枝說道。李浪枝所在的羅望村是昭平縣“十二五”貧困村,跟村裡很多家庭一樣,李浪枝先前靠外出務工謀生。2016年2月,黃姚花海景區開園,來訪的游客源源不斷,李浪枝看到了一條靠旅游創業脫貧的新門路。

  靠著縣裡幫貸的5萬元3年免息貸款,李浪枝將自家庭院修葺一新,改建了廚房、大廳和4個包廂,辦起了“鄉味緣農家樂”。“去年‘十一’開業試營,生意不錯。雞鴨和蔬菜都是我們自家種養的,原生態!”李浪枝的姐夫負責採購兼大廚,姐姐做服務人員,全家齊上陣。客人多的時候,大廳的12桌和4個包廂都坐的滿滿的。

  “建成的星級農家樂,縣裡會給予獎勵和扶持,三星到五星分別獎勵5萬元到15萬元不等,現在我們縣僅三星級及以上農家樂就有9家。”昭平縣旅游局小程介紹。昭平縣連續出台獎補優惠政策和開通貧困戶貸款綠色通道,著力解決群眾發展資金難問題,扶持群眾創業脫貧。2017年,昭平縣繼續投入資金1190萬元,啟動新一批旅游扶貧示范點項目建設,進一步改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條件。

  “我把地租給屯裡搞旅游開發,不僅每年可以得租金,等以后火起來了,光賣土特產估計收入也差不了。”得知屯村裡發展鄉村旅游,文竹鎮新田屯貧困戶周伯佳對未來充滿期待。“現在陳屋屯有30多戶農戶,他們有的以房間作為旅游客房,有的以投工投勞的形式入股,參與年底效益分紅。”昭原生態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陸玲說。

  在昭平旅游資源豐富、基礎條件較好的村屯,農戶的自主就業面增多,部分農戶通過與旅游企業合作發展,以旅游資源入股、投工投勞等農企合作模式帶動創收脫貧﹔有的則選擇日常參與旅游基礎設施管理與維護,或是參加節慶民俗表演活動。“平常我就耕作自己的幾畝地,等到旅游公司在屯裡搞節慶表演的時候,我就過去做工,兩不耽誤,還多一份收入。”2016年,昭平像陳屋屯陳維國這樣,通過自主擇業的農戶就有近百戶。

  2017年11月22日,昭平走馬鎮東坪村的田間一派繁忙景象。連日來雨水增多,50畝黑木耳基地的菌棒已長滿了木耳,農戶們採摘時的笑聲在田間回蕩。食用菌是昭平縣的重點扶貧產業,全縣發展黑木耳種植1000多畝,生產黑木耳菌棒500萬棒,年產量375噸,年產值達2250萬元,農戶每畝種植收益在5000元以上。“現在黑木耳旅游產品年銷量10噸,銷售額150余萬元。”昭平縣天潤仙回食用菌有限公司經理梁明玉說,2016年7月,黑木耳入選了“十大昭平特色旅游商品”。

  昭平縣依托境內生態農業等優勢資源,開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副產品經濟附加值。目前,該縣已建成茶葉、食用菌、桑蠶、林果、優質稻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35萬畝,知名旅游商品企業30余家,原本農村隨處可見的農副土特產搖身一變成為了旅游商品。

(責編:蔣琪、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