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讓教育陽光照進貧困孩子的童年

馬富春

2017年12月14日08:1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甘肅:讓教育陽光照進貧困孩子的童年

  隆冬時節,隴中黃土高原的大山裡,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李家堡中心學校修葺一新,溫暖的教室裡回蕩著琅琅書聲。

  該校校長邵錦堂從教32年,見証了學校從破舊的小院落變為村裡最漂亮建筑的過程。如今,不僅校舍煥然一新,依托互聯網資源的教學改革,也讓山裡的孩子享受到了優質教育。

  和邵錦堂一樣,越來越多的甘肅鄉村教師覺得工作更有奔頭,越來越多的村民也樂意讓孩子留在村裡上學。

  在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海燕看來,這些細微的變化背后是甘肅教育扶貧的“大文章”。近年來,甘肅堅持把發展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精准識別扶貧對象,補齊發展短板,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學段的教育精准扶貧政策體系,努力使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增強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互聯網教育在農村火起來

  “山裡的娃上不了音樂課、美術課,素質教育與城裡孩子相比差了一截兒。”讓邵錦堂曾經最痛心的是,鄉村小學校缺少專業老師,很多課程開不起來。

  在定西農村,除了鄉鎮中心學校,許多鄉村學校學生人數很少,按照師生比,老師配備無法滿足所有課程的需要,隻能保証語文、數學等“主課”教學,其他課程要麼由非專業老師代上,要麼不開課。一些農村學生家長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隻能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裡上學。邵錦堂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這幾年,李家堡中心學校在悄然發生變化。校舍重修,教學設備全面升級,教育部門多次組織老師外出考察學習和培訓,互聯網教育也越來越普及。

  “互聯網是破解鄉村教育難題的一把金鑰匙。”自從接觸互聯網教育以來,邵錦堂看到了鄉村教育新的希望。如何讓農村孩子享受優質的互聯網教育資源、了解外面的世界,讓鄉村教師接受互聯網教育理念,成為邵錦堂經常思考的問題。

  邵錦堂在李家堡學區探索實施“共享陽光”課堂試點。對在教學點無法開設的音樂、美術、手工制作等課程,由中心學校專業老師互聯網授課,通過網絡視頻傳輸到各教學點,這些課程在全學區同步上課、同步推進。

  “不用站講台,而是在計算機面前上課。”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李家堡中心學校美術老師鄭紅亮上課的方式徹底改變了,她離開站了多年的三尺講台,轉場在電腦前上課,上課全程被錄像,同步在全學區30個教室播放。

  隨著網絡共享課堂的推進,學生對音樂、美術等課程的興趣也明顯提升。邵錦堂說,通過“共享陽光”課堂,專業教師的價值得以最大發揮,農村學校配置的信息教育資源得到充分使用。

  2017年秋季開學,李家堡學區和周邊4個學區率先組建“陽光課堂”聯盟,聯盟內還實行“線上線下”教師相互配合,由專業教師擔任“線上主講”,並定期在本學區內現場巡回指導,“線下”助學教師配合“線上”教師組織教學,檢查和評價學習效果。目前,在安定區的19個學區內,網絡直播課堂基本上實現了全覆蓋。

  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向農村延伸

  “在家門口就能上幼兒園,還不花一分錢。”甘肅省靜寧縣甘溝鎮馬坡村村民韓望兄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孩子在村裡就能上“真正的幼兒園”。

  他的小兒子所在的馬坡村幼兒園課程很豐富,音樂、舞蹈、科學、健康、語言等課程都有涉獵。上幼兒園一年來,兒子變得越來越陽光,善於表達和展示自己,知道的也越來越多。

  馬坡村幼兒園是甘肅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甘肅省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尤其重視農村幼兒園建設。2016年,投入50多萬元新建馬坡村幼兒園,同時配備了10萬元的教學設備。為了切實提高幼兒教學質量,馬坡村幼兒園還新調來園長,配備了4名幼教。

  “以前學前班都是小學老師,現在都由經過幼兒教育專業培訓的老師承擔。”馬坡村幼兒園園長吳魏葳介紹說。

  不只是馬坡村幼兒園,近年來甘肅大力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各地農村幼兒園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2016年,革命老區會寧在全省率先實現有需求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建立並實施“城鄉一體化共同發展”責任機制和縣、鄉(鎮)、村、教學點四級聯動體系,形成了以縣城幼兒園為龍頭,以鄉鎮中心幼兒園為骨干,延伸、輻射、帶動所有行政村幼兒園發展的學前教育格局。

  “抓住農村教育發展的短板,重點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向行政村延伸。”甘肅省教育廳基教二處處長蘇峰說,通過實施兩期學前教學三年行動計劃,甘肅已實現集中連片貧困縣鄉鎮幼兒園全覆蓋、15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目前,甘肅已實現幼兒園數量、在園幼兒人數、教職工規模、學前3年毛入園率和優質示范園數量較2010年“五個翻番”,基本構建起覆蓋市、縣、鄉、村的四級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讓現代教育的陽光照進貧困地區孩子的童年。

  “輸出一人、脫貧一戶”

  在平涼機電工程學校,90后女孩王媛已入職兩年,逐漸成長為學校的骨干教師。“職校讓我重拾生活的勇氣。”如今,站在平涼機電工程學校的講台,王媛很是感慨。

  2005年,來自靜寧縣城川鄉靳寺村的農家女孩王媛中考失利,就讀普通高中的夢想破滅。“那時真是心灰意冷,覺得隻能回家務農或外出打工。”面對人生的第一個挫折,15歲的王媛一時沒了方向。

  開學時,看著初中同學都高高興興繼續學業,王媛迷茫了。一次,她聽說有中考落榜的同學去平涼機電工程學校上了學,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學校了解情況。

  來到平涼機電工程學院,王媛了解到,這裡的中職生既學習專業知識,也學習文化課,3年畢業后可以繼續升學,報考高職和大學,同樣可以圓大學夢。“這讓我眼前一亮,覺得還有希望。”經過認真比較,結合自己的興趣,王媛最后選擇了建筑專業。

  從那時起,王媛開始了新的人生。每天上專業課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積極參與實訓﹔同時,一刻也沒放鬆文化課的學習,“雖然沒上高中,但我一開始就下決心要考大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王媛的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3年后,她順利考取了蘭州交通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成為靳寺村第一個走進大學的女孩。

  畢業找工作時,王媛選擇回到家鄉,正好母校平涼機電工程學校招聘老師,王媛以出色的表現通過考核,順利入職。

  通過中職上大學,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王媛人生的華麗轉身也帶動了一個農民家庭的脫貧之路。

  “一人工作,全家脫貧﹔一技在手,致富不愁。”在平涼農村,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中職學校學習一技之長,成為扶貧戰線上的生力軍。

  近年來,甘肅大力促進優質職教資源向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傾斜,通過多種途徑確保貧困家庭適齡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學習。和王媛一樣,每年有近8萬名貧困家庭學生接受免費中職教育,近4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在省內高職(專科)院校接受免費高職(專科)教育。

  為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甘肅還積極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培養體系。同時,為發揮農林類職業院校和涉農專業點在脫貧攻堅中的積極作用,甘肅在貧困地區開辦涉農專業教學點49個,廣泛開展各類技能人才培訓,有效促進轉移就業,真正實現了“輸出一人、脫貧一戶”。

(責編:蔣琪、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