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花茂村:美麗鄉村凝聚奮斗青年

2017年12月11日08: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貴州花茂村:美麗鄉村凝聚奮斗青年

  “翻天覆地!”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鄉鎮花茂村長大的牟明弦對外人形容自己的村子,總喜歡用這4個字。

  過去,外出打工是村裡年輕人的首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裡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那時的花茂村被老百姓叫做“荒茅村”,貧困且荒蕪。

  如今,荒茅村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花茂村,四處都是盛開的鮮花,成排的農家小院透著富足。

  5年前,牟明弦畢業回到村裡后不久,村民便選舉他為村黨支部副書記,希望他能給村裡帶來新氣象。但他的大部分精力必須放在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身上。

  花茂村的變化始於2014年,這一年,花茂村被縣裡列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創建試點,以“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本領、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為主題的鄉村建設開始了。

  村裡來了旅游規劃師,爛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大家齊心協力打理自家的房前屋后,臟亂差的村容村貌漸漸改善了。村裡做土罐子的老師傅也變成了陶藝師,從前賣不了幾個錢的土陶罐成了游客眼裡的香餑餑,陶藝一條街也成了村裡的特色。

  村民開始學著經營高品質的農家樂,田園繞著民居,小路連起村寨,“這哪裡是村子,就是個風景區嘛!”村民總能聽到游客這樣的評價。

  “原來農村還可以這樣美。”在廣東工作的90后小伙陳義兵返鄉了,萌生了開鄉村精品民宿的念頭。陳義兵將自己的民宿主題定為鄉愁,曾經灰舊破爛的柴房搖身一變成了紅軍食堂,牛棚、草垛、土罐、籬笆……都被完好保存著。

  精品民宿一推出就贏得了游客青睞,漸漸紅火起來的旅游和原生態田園風光讓陳義兵感受到村子巨大的發展潛力。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和村民坐在農家小院裡拉家常的場景隨著媒體報道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花茂村的知名度更高了。

  黨的十九大代表、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潘克剛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在看到村子的新面貌后對大家說:“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裡找到鄉愁了。”

  坐在農家院裡,習近平說,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花茂村正在用實際行動給出答案,在十九大的會場上,潘克剛將一張航拍的花茂村全貌照片送給了習近平總書記。近兩年來,村裡的農家樂發展到19家,2016年全村接待游客68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260萬元。村集體經濟也有了突破,全年收入10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4119元。

  “脫貧攻堅發展鄉村旅游是一個重要渠道。要抓住鄉村旅游興起的時機,把資源變資產,實踐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會結束回到村裡,潘克剛迫不及待地把總書記對他說的話帶給了村民。

  除了吃旅游飯,還有什麼路可走?如何讓花茂村的發展不斷升級?潘克剛在思考。

  潘克剛一直在回味十九大報告中的一段話: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要振興必須壯大集體經濟,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做大做強農業產業,花茂村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土地是我們的寶。”潘克剛說,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還要從農業產業轉型入手,在土地上做文章。”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是條新路。

  花茂村引進了山東壽光九豐公司,通過採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村委會+農戶”模式,開始探索村民以土地入股、平時務工、年終分紅機制,用市場力量帶動脫貧致富。今年37歲的村民蘇德琴算是九豐農業園裡的老員工,在園區工作兩年多的她再也不想外出打工。“在外面掙得不多,還照顧不了孩子。”蘇德琴說。

  給大棚裡的農產品修剪枝芽是蘇德琴現在每天的工作,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像蘇德琴一樣,在九豐農業農業園工作的村民就有100多人。如今的高科技農業生產使種地不再是吃苦受累的工作了。“我們都不用費力使鋤頭了。”村民開起了玩笑。

  今年,花茂村自己成立的合作社和九豐公司合作,嘗試種植了西紅柿、黃瓜、茄子等蔬菜,畝產值達到萬元以上。潘克剛算了一筆賬:以種植7畝西紅柿為例,產量可達到11萬斤,以一斤1元錢的價格賣出,每畝產值保守估計都在1萬元以上。

  高效山地農業讓村民打開了眼界,村民致富的信心更強了。有一次,村子裡召集26個村民組開會,有村民建議,“花茂村發展,還得請專家作長遠規劃,不要小敲小打,一定要讓花茂村長遠發展”。潘克剛明白村民的發展意識在不斷提高。

  在花茂村的計劃中,將繼續增加蔬菜種植面積,同時繼續退耕還林,坡度25度以上土地種植經濟果林。

  “今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計劃突破2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可達到1.6萬元以上。”潘克剛對未來充滿信心。

(責編:蔣琪、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