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關於精准扶貧的調研報告“我了解了農牧民內心的真實想法”

通訊員 潘路 李超

2017年11月13日09: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我了解了農牧民內心的真實想法”

  11月14日,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將在上海大學舉行。屆時,將迎來一支來自4000公裡外西藏農牧學院的參賽團隊。他們的申報作品《識別與幫扶:貧困戶對精准扶貧的滿意度分析——來自西藏農牧區的調查》,是該校3000多名師生利用寒暑假,先后3次深入西藏農牧區,開展精准扶貧調研的共同成果。

  “考慮到脫貧攻堅是西藏自治區乃至全國的重點工作,我們決定做一個能為基層貧困群眾服務的項目。”該項目發起人、挂職任西藏農牧學院院長助理的李衛星說,他是中央組織部、團中央第16、17批博士服務團成員,來自揚州大學,2015年年底,他到西藏農牧學院挂職,主管學院的共青團工作和學生工作。

  在李衛星博士的指導下,西藏農牧學院精准扶貧調研團成立了,調研旨在通過調查全面分析貧困戶對精准扶貧的看法和期待,為精准扶貧政策實施與細化提供微觀現實基礎,為各級政府的精准扶貧工作提供扶貧參考。

  針對廣大群眾及貧困戶對識別工作是否滿意,各級政府實施了哪些精准舉措,是否做到了因人施策、精准發力,貧困戶的評價如何等問題,李衛星指導學院團委,召集相關的專業老師,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反復協商指導如何開展調查,確保調查真實性和有效性,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在全區開展了精准扶貧工作現狀的調查。

  調研團收到問卷1萬余份。連續參加了3期調研,該校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付曉偉認為“收獲大於付出”。

  “以前覺得自己讀的專業沒什麼用,但是通過調研,通過體驗他們的生活,我了解了農牧民內心的真實想法。”付曉偉說,更可貴的是,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更多交流溝通的技巧,專業知識也有大幅度提高,真正感受到什麼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該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格桑卓瑪的家鄉在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南木林鎮雪堆村,她回到家鄉展開調研。

  格桑卓瑪說,調研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不配合或者瞞報,“調查對象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有少部分人存在‘家丑不可外揚’的想法,但大部分問題在村干部的協助下或者通過選取別的調研對象解決了。”

  據了解,該項目從2016年11月組建團隊開始到現在,調研一直沒停過,全校參與人員已超過9000余人次。這個調研團還曾獲得“2016年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優秀團隊”稱號。

  西藏農牧學院團委書記黎普明說,通過調研進一步掌握了扶貧工作的第一手資料,了解了貧困戶的所思、所想、所需,提高了學校今后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針對性,形成的調研報告也有助於增強扶貧工作的精准度。

  通過調查發現,貧因戶從駐村干部、村委會和鄉鎮干部中獲得的食物、灶具、種子肥料、衣服被褥等物資幫扶約佔66.04%,且比較滿意﹔在“造血扶貧”的調研方面,獲得貸款的比例最高,佔23.28%,其次是土地整治,佔21.42%,第三為技術培訓,佔20.22%。

  調查還發現,對貧困戶的就業幫助和產業幫扶還稍有不足,滿意度低於物資幫扶方面。貧困戶擺脫貧困的願望十分強烈,渴求通過生產資料,特別是拖拉機、收割機、脫粒機等機械化設備的幫扶,實現脫貧。

  調查發現,各行政村負責人的平均年齡為46.5歲,40歲∼60歲的累計佔71.35%,這有助於基層干部樹立威信,但干部的學歷偏低,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分別佔59.41%和30.77%。基層干部的文化程度提升、業務知識培訓等亟待加強,同時要積極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充實基層干部隊伍。

  黎普明介紹,在對問卷統計分析整理的基礎上,他們形成了《基於貧困戶視角的西藏精准扶貧問題分析》調研報告,遞交給政府相關部門,並引起關注。

  “恭喜西藏農牧學院的申報作品——《識別與幫扶:貧困戶對精准扶貧的滿意度分析——來自西藏農牧區的調查》榮獲西藏自治區第五屆‘成才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

  時隔數月,李衛星想起學生上台領獎的那一刻還是激動不已:“這可是我們學院長久以來第一次獲得‘成才杯’一等獎,也是學院第一次在西藏自治區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捧得‘成才杯’,對於學院來說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勵。”

  盡管李衛星是一名援藏干部,但是這兩年來,他不當“看客”,不當“臨時工”,主動融入學院、融入工作,開動腦子,拓展路子。結合學院團學工作的實際,實施學生工作的“五項”工程,給學院的團學工作帶來了新風。

  “學院向來提倡‘在生產實踐中培養人才’,我認為這個理念非常貼合實際,也非常接地氣。”西藏農牧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高學說,學校學生一直以來都有吃苦耐勞、熱心熱情的良好品質,這種品質一路沿襲,轉化成為一種學風,因此學校師生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不管是過去還是將來,全體師生所作的努力和成果,全部源於他們的學習和對家鄉的熱愛,他們的最大心願就是發揮所學所獲,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而作為學校,也將為大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舞台。”高學說。

(責編:蔣琪、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