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郭少雅
田永太,你可能從未聽過這個名字,卻一定聽說過他辛勞一生的結晶“稻花香”。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單上,以“稻花香”為典型代表的“五常大米”以639.55億元的品牌價值高居大米品牌榜首。長期致力於推廣黑龍江大米的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金會說,沒有田老,沒有他培育的“稻花香二號”,就沒有“五常大米”今天的享譽全國。
從1969年擔任黑龍江省五常市龍鳳山鄉五一村生產隊隊長到現在,田永太先后三次發現天然雜交變異株,經由變異株選育的稻種一次次將東北大米的品質推向新高度。在水稻育種領域,大自然出現天然雜交水稻,發生優質品種變異的幾率是萬分之二,這種變異能夠被人類發現的幾率是百萬分之一。一個人在一生中三次發現變異株並培育出優勢品種的概率,小到難以用小數點后面的數字來進行直觀表達。
讓他談談為什麼能夠一次又一次摘取浩瀚稻海中的“明珠”,他揮揮手:“我就是個農民,不過是找到了幾束稻穗,培育了斗升種子。農民世世代代的念想就是豐收。好稻種,就是農民所有念想的希望。”
一場苦霜扑滅了鄉親們豐收的希望,他卻從絕望中找到了希望的種子
8月31日,81歲的田永太抬頭望了望窗外的藍天,自顧自地念叨了一句:“每年的8月30-31日,這兩天隻要不刮風,稻子就再無倒伏之憂了。今年是個好年景。”他像孩子一樣開心地拍了下大腿,轉身給兒子田昌穆打電話:“明天上龍鳳山基地看稻子去。”
子承父業,目前擔任五常市龍鳳山長粒香水稻研究所所長的田昌穆叫父親“天氣情報員”,“五常市這幾十年來的天氣情況,父親一天不落都做了記錄,早些年我們不懂得珍惜,當廢紙賣了兩大摞。現在你問他哪一年哪一天五常市發生了對水稻有影響的天氣,他一准兒說得清楚。”
說起天氣,田永太永遠都忘不了1969年9月6日發生在龍鳳山鄉的那場嚴重早霜。一夜之間,龍鳳山的大地從綠變白,稻農一年的辛苦被掠了個精光,豐收在望的稻子全“直了脖兒”,庄稼人的希望也像空落落的稻穗,癟了。村民們連收割的心都沒了,為了自救,人們上山採榛子、橡子預備過冬。身為生產隊長的田永太卻揣了飯盒往田裡跑。他琢磨著,五常市低溫早霜的年景不是少數,不能再從吉林、遼寧等外省引種了,“鄉親們得有適合本地耐低溫抗早霜的當家品種。如果能在大災年份裡發現經受苦霜還能正常成熟的稻穗,是不是就能培育成適合五常本地種植的稻子?”
沒有學過一天育種知識的田永太懷揣著農民最朴素的經驗和對好種子的渴望,帶上干糧出門了。一天、兩天、三天……每隔20米走一個來回,一塊田一塊田地走,整整六天披星戴月,田永太走遍了當時龍鳳山鄉的300公頃稻田,他的手拂過無數干癟的稻穗,心也像早霜后的天空一般灰暗下去。第七天中午,疲憊不堪的田永太蹲在田埂上把干糧掏出來就著涼水嚼,眼角卻掠入了一簇金黃。他扔下干糧,三步並作兩步扑過去,干枯的稻海中,一穴金黃的稻子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頭,他從稻根摸到稻穗,從稻葉摸到稻粒,金燦燦圓鼓鼓的稻粒告訴他,這就是大自然在大災之年嚴苛篩選之后留給龍鳳山稻農的寶貴財富。
7個飽滿的稻穗被田永太像寶貝一樣捧回生產隊,來年春播,這些稻穗被分成7行種在試驗田裡,田永太隔兩三天就蹲在田埂上瞅,“眼看著出苗,分孽,長葉,遇到下雨天,恨不得撐起自己的衣服給稻子擋雨。等到秋天,七行稻子全成了!”第一年,7個稻穗變成了24公斤稻種。第二年,24公斤稻種變成了2500公斤。
田永太把稻種分給全村人耕種。“那些年,五一村的稻谷收獲了根本來不及上揚場,就被十裡八鄉的農民當稻種買走了。別的生產隊一個工分掙兩三毛錢,我們隊員能分到兩塊錢。”田永太把這個在五一村7個稻穗培育出的稻種命名為“517”,1973年經五常縣農業局鑒定,“517”號品種具有“早熟、高產、優質”等特點,120多天的生長期恰恰避開了北緯45度的早霜災害天氣。1974年五常開始大面積種植“517”號水稻,外縣稻農也紛紛來找種子,高峰時期黑龍江全省種植面積達500多萬畝。
“517”成為五常乃至哈爾濱地區的當家品種,耐寒、高產、抗病,當地稻農一種就是7年。
“517”到“93-8”,從“長粒香”到“稻花香”,他把五常大米一步步推上新台階
五常市種子站站長徐紹民是田永太的老朋友,他說老田最大的特點是兩個字——“能走”。1981年,田永太被調任龍鳳山鄉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他給自己定下了五字方針工作法“走、看、找、記、總”。“走”遍全鄉5萬畝水稻田﹔“看”遍5萬畝水稻田的長勢﹔“找”出特殊稻穴﹔“記”下特殊穴位的記號﹔從稈形、穗形、粒形的成長“總”結自然變異的特殊水稻的生長過程。正是這個讓自己跑斷腿的“五字方針”,練就了田永太對變異水稻的“火眼金睛”。
既要做好日常的農技推廣工作,又要騰出時間來搞育種,從上任農技推廣站站長一直到退休的20多年裡,田昌穆的記憶中,父親幾乎沒過過一個休息日。
每天清晨,稻葉上的露水還沒落,田永太已經跑到地裡看稻子去了。這可急壞了妻子裴判德,“長年累月,老田的褲腿就沒有干過。現在的腿疾,也是那時看稻子落下的病根。”哪怕是冬閑時節,皚皚白雪把廣袤的東北平原壓在身下,田永太的自行車卻執拗地在積雪上軋出深深的車轍。全鄉乃至五常全市的水稻情況、土壤墒情摸透了,田永太的心卻更沉了,“水稻品種的特性導致一個當家品種在一個地方種久了品質會發生退化,病害也會越來越嚴重,一個‘517’遠遠不夠,得選育出新品種來。”
田永太開始了新的育種試驗,他自費買了育種的專業書籍、訂了專業雜志,收集整理的觀察記錄塞滿了幾個麻袋。聽說吉林省公主嶺水稻科研工作做得好,他想去學習考察,卻囊中羞澀,東拼西湊了70元錢,可去一趟公主嶺,起碼要200元。再難也不肯求人的老田怯生生地找到了全村最有錢的老劉。見老劉正在搓苞谷,他二話沒說,主動上前幫人家干了起來,半天也張不開嘴提借錢的事。老劉納了悶兒:“你不是專門來找我搓苞谷的吧?”田永太紅著臉把借錢的事說了,老劉痛痛快快拿出130元,“你給屯裡的鄉親們造了多大的福。這是好事兒,再培育出幾個‘517’來,咱屯裡的日子還能更好!”
為了獲得品質優秀的變異株,從1983年到1990年,田永太先后引進了省內外幾百個品種進行比較試驗。引進和選育的品種太多,站裡的試驗田放不下,他把自家的5畝水田也拿來搞試驗。一個初中畢業的農民,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一個對變異株有極高辨識力和判斷力的育種專家。
1991年的秋天,又到了選種的黃金季節。田永太帶領推廣站的技術人員整天在稻田裡轉。由於長期疲勞,一天下午田永太竟一頭栽在了田埂上。站裡的同志把他抬到醫院,醫生診斷為間斷性腦供血不足,情況危險,要住院治療。田永太可著了急,選種黃金季一年就一次,這個時候說什麼也不能離開水稻田。他說服醫生每天中午到站裡給他輸液,輸過液就去田裡踏察。時間緊迫,他就打夜戰,拿著手電筒一株一株稻子細細查看。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意,20多天的篩查之后,在曾經發現“517”的同一塊水田裡,田永太再次遇到了大自然萬分之二的饋贈——一穴健壯秀美的自然變異水稻。與所有東北傳統的圓粒不同,這株水稻長粒、帶芒,蒸出的米飯口感柔軟、香氣四溢。“一直以來,長粒米都是生長在南方地區,在寒冷的東北,從來沒有人見過地裡長出長粒米。”田永太說。經過穗行整理、單株繁育、復種提純、小面積示范、大面積試種,1993年,享譽全省、香飄海外的“93-8”終於培育成功。“93”是年份,“8”是田永太為了紀念曾經在龍江大地上做了7年當家品種的“517”,把數字延續了下來。
“93-8”的問世,讓五常大米的品質上了一個新台階。黑龍江省品種審定委員會根據該米的質量,將其命名為“五優稻1號”——人稱“長粒香”。“長粒香”不僅被國家評為一級優質米,美國綠色營養學會還為其頒發了“綠色食品証書”,在美國和歐洲很多國家獲得免檢資格。
從那個時候開始,五常稻農漸漸意識到,“五常大米”因為新品種的出現而“出名”了,“遠道而來的朋友到家裡來,吃了米就要買些帶回去,過段時間打電話來說無論如何再讓我找米給寄去,寄去不久電話又來了,說家裡的小孫子吃不到‘長粒香’就哭著不肯吃米飯。”五常市稻農董明亮回憶說。如今,董明亮已經聯合14戶稻農成立了新起源水稻專業合作社,以高於市場價0.5元/斤的價格收購稻谷,初加工的大米市場價賣到5.5元/斤,“因為田老培育的好品種,我們農民真的能從土裡掘金了。”
1999年,一株其貌不揚的水稻再次在數以億萬計的稻穗中進入田永太的視野,“顏色不好看,焦黃色,稻殼上還有褐色斑點,水稻表面的皮質有裂紋,初看上去,像是生了病。”就是這麼一株“病稻”被田永太准確地識別出來,這株變異株不僅繼承了“93-8”所有的優秀基因,還獨具香氣,“連稻葉和稻稈都是香的,最神奇的是,它不愛得病,也不喜肥,口感超過了以往的大多數品種,農民種它非常實惠。”
田永太再一次因為育種借了錢。這次,他把稻穗上剝下來的1000粒種子坐飛機背到了海南南繁基地,半年之后,遴選出了3公斤種子。稻種進家,便香氣滿屋,田永太守著這種奇異的香氣想了一個冬天,“都說稻花香裡說豐年,這麼香的水稻,就叫它‘稻花香’吧。”田永太那個時候還不知道,幾年后,經由這株黑黑黃黃的稻谷培育出的“稻花香2號”讓五常大米在未來的幾年裡品牌價值大跨步躍進,甚至帶動了整個東北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02年,“稻花香2號”開始在五常市推廣,種植面積迅速從5萬畝發展到30萬畝、50萬畝,一直到今天的200萬畝,“五常大米稻花香”開始成為國內最好吃的大米的代名詞。
與時間賽跑,他站在喧囂之外,想為龍江大地再培育出幾個好品種
一碗蒸好的“稻花香”放在眼前,田老端起飯碗,用筷子撥弄著米粒給記者看,“五常大米不白、不好看,但好吃、好聞。口感清淡略甜、綿軟略黏、芳香爽口,飯粒表面油光艷麗。‘長粒米’的碎米率大都很高,偏偏‘稻花香’極有韌性,出米率也不錯。”說著,他把米飯折到另外一個空碗裡,“空碗不挂飯粒、剩飯不回生,這是‘稻花香’支鏈澱粉含量高的特點在起作用,說明它的營養成分很高。”
由於“稻花香”的成功,各大米企開始入駐五常,葵花米業、中糧集團、北大荒,甚至連國際糧油巨頭益海嘉裡也開始在五常市布局。有限的農地和農戶資源變得越來越“金貴”,稻谷收購價從最初的1.2元/斤,上升到2.5元/斤,最后穩定在3元/斤。“這意味著,五常稻農每賣出一斤稻谷就比別處農民多賺1.5元,目前五常市種植‘稻花香’的面積約為200萬畝,保守估計,‘稻花香’為稻農每年增收30多億元。如果再算上曾經在哈爾濱地區推廣種植的‘517’,種植面積高峰時達到80萬畝的‘93-8’,老田的育種給五常乃至東北稻農帶來的貢獻,無法估量。”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王雪峰說。
3年前,紅旗村的稻農王君聯合37個社員,整合了1500多畝水田,成立了穗穗紅水稻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前,王君找到了早已退休10多年的田永太,稻種出苗的需水量如何、如何給不喜肥的“稻花香”施用有機肥……田永太依舊像曾經的農技推廣站站長一般傾囊相授,“直到現在,田老的手機隨打隨通。遇到我們看不懂的病害,一個電話撥過去,田老就給配藥方,按方抓藥,准成。”
同在育種領域的徐紹民說,“稻花香”作為五常本地的當家品種,結合五常稻作區特殊的地理、氣候和水土條件,其性狀表現不亞於代表著日本乃至世界大米最高水平的“越光米”。但即便離開五常地區,經由“稻花香”母本培育雜交出的“龍稻16”“龍稻18”“鬆粳19”“鬆粳22”等地方品種也已經擴種到黑龍江北部、吉林、遼寧一帶。“可以說‘稻花香’的發現和培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東北大米的整體品質,今天全國人民飯桌上一碗香氣四溢的大米飯,都很有可能和田永太在田埂上幾十年如一日的行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徐紹民說。
作為“稻花香”和其他一些當家品種的培育者,田永太被當地稻農稱為“東北袁隆平”“稻花香之父”。王雪峰曾建議田永太把制種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家成立的龍鳳山長粒香水稻研究所手上,“這樣農資市場上的種質資源好管理,老田辛苦育種幾十年,也應該從中得到一些回報。”
可田永太卻早打定了主意:“我一年能制多少種,市場上每年需要‘稻花香’種子2000多萬斤,我一家把制種權壟斷了,價格是高了,可上哪保証稻農都能買到好種子?”田永太把制種權授予了五常市10多家有資質有口碑的種子公司,象征性地收取了一點“授權費”。王雪峰知道,那點錢還不夠老田一趟趟跑制種基地,給制種公司做技術示范、解決各種難題的跑路費——這是一個農民育種家對農民最朴實的情感,也是一名老黨員、老村干部對群眾的大愛。
9月的陽光洒在金色的稻田上,龍鳳山長粒香水稻研究所的水稻基地裡,田老撐一根拐杖,逐行查看正在成熟期的稻穗。腿腳已經不好使的他依舊保持著每個星期都要到田裡來走一走的習慣,尤其是春天泡種、秋天收種的時候,更是一天都不肯落下。“育種是一場與時間展開的賽跑。‘稻花香2號’已經連續種了十幾年,能保持這麼多年的高水平實屬不易。可是誰知道它什麼時候發生異常變化,喪失本來的品味呢?原種的保存和新品種的培育,都迫在眉睫。”
“有生之年,我有兩個願望。一是守護好‘稻花香’的原種。我已經在冷藏櫃裡保留了2002年、2005年幾個好年份的稻種,如果過些年‘稻花香2號’的品性發生變異,這些原種可以保証五常大米的品質不下滑,可如何讓稻種保存更長的時間,還是個難題。二是再給五常培育出幾個不亞於‘稻花香’的新品種,有了好種子,五常大米的好牌子才能一直立下去。”田永太費力地彎下腰,像看孩子一樣看著眼前一束金黃的稻穗,“這個還在培育階段的品種前段時間做過口感測評,92分。當年‘稻花香’剛培育出來的時候,也拿到了92分,是國內大米從沒拿到過的高分數。隻有這麼好的稻子,才對得起咱東北油亮亮的黑土地,對得起咱一年到頭在土地上耕耘的農民。”
說罷這些,他深深吸了口氣,稻田裡,即將成熟的稻谷香氣正盛,又是一個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