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祖祎祎
“我家裡有9口人,過去一家人年收入隻有2萬元,現在我在工廠剝核桃,每年光我自己能賺1萬多塊錢。”說起產業扶貧帶來的變化,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農民布合力且木打心裡高興。
初秋的新疆,驕陽似火。八月,記者來到新疆喀什地區南部的葉城縣,實地感受產業扶貧和農業援疆為當地農民生活帶來的變化。
葉城縣位於祖國西北邊陲,新疆西南部,是一個農業大縣和林果大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葉城縣干旱少雨,光熱充足,十分適宜特色林果業發展,特別是那裡的核桃質優、豐產、殼薄,被稱為“中國核桃之鄉”。
怎樣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葉城縣依托農業援疆,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推動三產融合。當地人把核桃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布合力且木就是靠核桃產業脫貧的一員,他在美嘉食品飲料有限公司核桃加工車間工作。“除了培訓農民打工增收,我們還會定期到各鄉鎮收購核桃,每斤價格比市場價高1到2元。”公司負責人湯金國說。美嘉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一年可加工核桃4萬噸,與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收購合同,帶動1.5萬戶以上核桃種植戶增收。
目前葉城縣已引進7家核桃加工企業,年加工核桃4萬噸,生產核桃飲料、核桃油、蛋白粉、核桃殼活性炭等各類產品6萬余噸,真正實現了從果仁到青皮殼全利用。
“以前核桃青皮隻能做有機肥,但經過檢測我們發現其中約含有10%的單寧,提取出來就可以成為重要的化工原料。”葉城縣寶隆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上海市寶山區政府的援疆項目,公司負責人介紹:“10萬噸核桃青皮能提純6000噸單寧酸,每畝可增加近200元收入。”
小小一顆核桃,除了加工,還成為旅游文化產業的基礎。記者在薩依巴格鄉的核桃七仙園看到,當地的維族農民抱著民族樂器歡快演奏,為慶祝核桃採摘節載歌載舞,不少游客看得津津有味。
“我老伴身體不好,過去家裡每年收入隻有5000元左右,現在我在這裡畫畫,一年能多賺5000元,收入增加了一倍。”園區內一個畫農民畫的維族大爺笑著說,在他的畫板上畫著一幅在黨旗下農民們歡快歌唱的圖景。
葉城開發核桃木旅游文化紀念品,拉動“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產業發展。目前全縣圍繞核桃種植、加工、銷售等就業人員達33萬人,其中貧困人口佔25%。
同時,核桃的豐產離不開林間管護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撐。“我們按照株行距6乘8定植,而且村裡建有林果專業服務隊按時間節點進行嫁接改優、疏密改造、病虫害防治和人工授粉等技術的培訓和指導,現在基本實現了一年定植、兩年嫁接、三年挂果,生長周期縮短了,坐果率提高了,增產效益5%-10%。”談到科學管護技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核桃豐產園負責人抑制不住臉上的喜悅。
夏合甫鄉14村核桃產業園嚴格落實“三肥四水”和“斤果斤肥”管理措施,以高產豐產示范園為帶動,輻射帶動其他常規園,培育縣、鄉核桃示范基地317個,科技帶頭人3000多人,帶動村村戶戶實現管護科學化,連續六年落實“買一補一”獎勵政策,全縣每年補助性投入在1000萬元以上,加快了核桃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6年底,葉城全縣種植核桃58萬畝,核桃總產11.17萬噸,產值20.12億元,產量較2010年翻了一番多,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1萬元,其中靠核桃產業增收4500元。如今核桃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