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從綠化荒山到綠色發展 西寧堅持植綠高原改善生態的實踐

本報記者 何 聰 姜 峰 王錦濤
2017年08月16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翻開青海省西寧南北山28年的綠化史,有一種精神,不僅為西寧南北山綠化提供著價值引領,更為綠色發展、攻堅克難鐫刻著時代注腳和力量源泉。

  站在南北山綠化取得顯著成效並正邁向新階段的全新起點上,青海立足“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的定位,正在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由大規模植樹造林向實現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轉變。

  吃住在荒山一線的“綠化大隊長”

  “綠化大隊長尕布龍”,這是採訪期間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多次提及的人物。

  扛著鋤頭,頭頂草帽,穿著洗得發白的中山裝,腳踩一雙解放鞋,黑紅色的一張方臉上,溝壑縱橫——這是25年前,在設在韻家口山坡上的青海省西寧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的一排磚瓦結構的平房外,尕布龍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哪裡是省部級高級干部,分明像個種樹的民工。”西寧市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奎回憶。

  1992年,曾歷任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的尕布龍退下來后,以66歲的高齡主動請纓擔任西寧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這位“常務副總指揮”不是挂個名、視個察、講個話,而是從此吃住在山上,拄著棍子、扛著鋤頭與大家一起干,一干就是整整10年,帶領干部群眾造林1000畝,栽植苗木40萬株,成活率達到85%以上。

  “有一次,他帶著我們在韻家口苗圃挖樹苗,收工時工友卻發現尕省長不見了,大家急忙四下尋找”,站在這間簡陋而熟悉的宿舍裡,往事如潮,張奎面對記者言語有些哽咽,“在一處不起眼的地埂上,我們找到了尕省長,原來他干了一天活,靠到地埂便睡著了,身上、臉上滾滿了沙土,大家默立著,誰也沒說話,都哭了……”

  糖尿病、高血壓、肺心病……2002年,76歲的尕布龍再也無力上山了,而愚公“綠”山的精神,卻始終感染著無數人。目前西寧市社會各方已自發成立了22支以“尕布龍”名字命名的綠色志願服務隊,楷模的力量引導激勵著越來越多干部群眾投身到南北山綠化中,誓將山川換新顏。

  “換土”種活油鬆

  記者走進西寧市北山翻家坡溝。地如其名,記者登高俯瞰,隻見陡坡懸崖,幾難見底,頓感雙目眩暈、心生懼意,“這一帶山坡整體坡度近60度,跑水跑土跑肥”,張奎念起當地的順口溜,“翻家坡,翻家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種啥啥不活。”

  坡度近60度的陡峭山坡,在北山處處可見。而比陡坡更常見的,是紅色的栗鈣土。“這種土壤佔北山土質的90%,遇水即散,太陽一晒就又板結,樹苗種一批死一批”,張奎向記者慨嘆,“更麻煩的是,栗鈣土還伴生著大量羊腦石,你看,山勢陡峭、溝嶺相間、土壤貧瘠、岩石密布、地形破碎,毛病佔全了!”

  栗鈣土、羊腦石,面對這片綠化造林“禁區”,有一個叫田志敏的人說“不”。

  1999年,時任青海福利石膏開發總公司經理的他,被政府告知因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採石加工企業必須停產轉型。“南北山綠化功在千秋,憑啥我們的職工就得丟飯碗、餓肚子了?”田志敏四處奔走無果,這才想通一個理兒:生態保護大勢所趨,隻有轉型才能讓企業獲得新生。

  於是,在原來的採料場上,他和南北山綠化指揮部簽訂了3000多畝的綠化協議。採料場盡是栗鈣土、羊腦石,樹苗種下活不下,田志敏想出了“換土”的辦法:把栗鈣土全部挖出來,填上適合植物生長的腐殖土。別人覺得“異想天開”,他卻說干就干,帶著職工們肩挑手提,把一筐筐腐殖土運上山,墊到樹坑裡,2.5平方公裡的採料區竟然真種活了油鬆,如今已經聳立起郁郁蔥蔥的森林。而“換土”的辦法,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讓群眾共享綠化成果

  記者觀察到,南北山綠化正悄然間步入新的發展階段,那就是由大規模植樹造林向實現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轉變。隨著工程的推進,工作重點、社會環境、政策背景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現實問題急需解決。據了解,隨著有林地面積的擴大和郁閉度的不斷提高,經省市政府統一規劃,目前陸續在南北山建成了湟水森林公園、大墩嶺公園等景區,讓群眾充分共享南北山綠化成果,但由於生態環境仍較為脆弱,所以開放是有限的。

  政府與社會各方投資共建“綠色銀行”,這些年雖然陸續發了一些“生態分紅”,但“股東們”不斷增長的“紅利渴求”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正在擺上案頭。

  “這種矛盾的背后,其實是從森林營造階段向森林管護經營階段的職能轉變,是從綠化指揮部這一帶有濃郁‘戰時色彩’的指揮協調機構向‘和平年代’管護經營者的角色轉變。”青海省林業廳副廳長鄧爾平對記者表示,隨著大規模造林完成,南北山綠化工作重點勢必日益轉向提高森林質量、構建較為完善的森林生態系統、保障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的持續穩定供給,“未來需要逐步完善並細分南北山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土地用途管制。”

  相關的制度法規也在更新:時隔24年,2014年9月,青海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了《西寧南北山綠化管理條例》。從早年的《綠化條例》到如今的《綠化管理條例》,改變的不僅是兩個字。它回應了新形勢下出現的很多新問題,如進一步明晰綠化區林木的權屬,對承包取得的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的抵押、入股、流轉等問題作出規定,對綠化區內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建設項目的選址、布局、審批作出規定,並列出綠化區禁止從事的“紅線”。鄧爾平介紹,總的來說,《綠化管理條例》為南北山的未來規劃出三個方向,一要保持南北山綠化區作為城市森林的穩定性,二要兼顧服務市民綠色需求,三要重點限制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相悖的開發、建設、經營、生產、租賃等活動。

  未來怎麼走?其實,南北山綠化之路早已給出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也為更高層面的探索提供著范本:跳出綠化看生態建設,“走綠色路、算綠色賬、打綠色牌”!青海省委書記王國生說:“國土綠化是改革創新的偉大事業,是全民共擔的偉大事業,抓綠化就是抓發展,就是抓生態、抓民生、抓形象!”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6日 02 版)

(責編:蔣琪、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