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岔山村脫貧攻堅記事

龐革平  朱文慧  黃  皓
2017年08月11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4月,一項殊榮頒給了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岔山村——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將其命名為“五星級”農村基層黨組織。

  岔山村始建於明代初期,興於明中期,距今已有600多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瑤族古村落。岔山村東面與東水交界,南鄰秀水,西北兩面與湖南接壤,是秦漢時期從中原通過瀟賀古道進入嶺南的第一個入口。至今,古道兩旁店鋪林立,常勝、元吉等老字號依稀可辨。

  就是這樣一個古村落,貧困發生率將近40%,全村224戶居民當中就有100戶是貧困戶。

  古村落有油茶店

  “我們第一次到岔山村時,看到整個村落是一個空心村。在這個古村落裡,隻有兩位老人住在這裡。”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黨委書記汪溪泉記憶猶新。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往往是貧困村難以脫貧的重要原因。從2015年10月廣西地稅干部進駐岔山村開展扶貧工作開始,便十分重視對幫扶村的組織建設工作,要求第一書記認真做好“三會一課”等日常工作,帶領村黨支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活動,通過開座談會和上專題黨課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全體黨員的凝聚力和村委班子的戰斗力,還根據自治區黨委“結一聯五”的要求,制定了自治區地方稅務局與結對貧困村的幫扶方案,每個廳級干部都要聯系一戶貧困戶、一名困難黨員、一名普通黨員、一名村干部和一戶致富典型戶,要求每年都要拜訪這五戶人。

  在多方努力下,2016年6月13日,岔山村近幾十年來的第一家旅游餐飲店——由村黨支部書記楊志魁的愛人和村裡6家貧困戶一起創立的油茶店開張營業。到如今,在岔山村的核心區域,已經從沒有一家商戶到開到了14家商戶﹔從沒有一位游客到高峰期一天達到兩萬游客。據統計,一年時間到岔山村旅游的游客已經超10萬人。

  永遠不走的扶貧隊

  為抓好岔山村基層組織建設,打造“永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2015年下半年,廣西地稅局成立定點幫扶村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建立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總負責的工作機制,建立起局領導帶頭示范、全局黨員干部共同參與的“干部包戶”幫扶工作制度和“黨組+村支部”的共建模式,指派了100多名黨員干部作為岔山村貧困戶的幫扶人,積極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在廣西地稅局主要領導的帶領下,局內黨員干部到岔山村開展扶貧活動人次超過400人次,捐贈大米、食用油、農業書籍、棉衣棉被等物資超過10萬元,為不少貧困戶解決了通水電、危房改造、子女上學和發展產業等多個問題。

  同時,廣西地稅局黨組立足岔山村實際,壓縮行政經費,投入120多萬元資金,幫助岔山村完善基礎設施和發展扶貧產業,為改變岔山村貧困狀況和群眾脫貧致富打下了基礎。2016年,岔山村已有33戶貧困戶146人實現了縣、鄉鎮兩級脫貧認定。

  幫扶“量體裁衣”

  2017年,廣西地稅局繼續派出駐村干部,注重加強與岔山村黨員干部的密切聯系,協同做好精准扶貧工作,幫助岔山村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把握鄉村旅游發展旺勢,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依托鑫連種植合作社和榮茂果蔬種植合作社,以“觀賞花卉+採摘蓮子+捕撈河鮮”模式,利用進村道路旁連片20畝水田種植荷花,混養禾花魚、田螺和泥鰍等河鮮,吸引了游客來岔山村拍照、賞花和品嘗美食,預計可實現合作社工資性收入4萬元,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左右﹔依托榮茂果蔬種植合作社,充分發揮黨支部帶頭作用,以股份合作制模式,按每戶出資1000元入股,帶動20多戶農戶一起發展黃金瓜、草莓、青瓜、香芋南瓜等綠色果蔬,供游客採摘,帶動了10多戶貧困戶增收。

  “下一步,我們要將扶貧工作做精做細做大,按照精准脫貧的具體要求,繼續推進一戶一策、量體裁衣式幫扶,做到隻要貧困戶有困難和幫扶需求,就盡力幫扶資助他們,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扶持他們走上自主創業增收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大村委集體產業和村合作社經濟的幫扶力度,引入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力爭幫助岔山村培育1至2個農旅企業。” 廣西地稅局駐岔山村第一書記夏蘇榮表示。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1日 20 版)

(責編:蔣琪、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