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種菜 富得更快(縱橫對比看民生·脫貧③)

核心閱讀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甘肅從貧困地區實際出發,改變過去依靠傳統農業的單一狀況,堅持市場導向,發展多種富民產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讓分散經營的貧困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致富。
有一則“‘解密’靜寧蘋果,看小蘋果如何做成大產業”的微信文章,曾迅速刷爆朋友圈。一時間,上央視推銷蘋果的縣委書記和靜寧蘋果一起,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
不僅是靜寧蘋果,在自然環境惡劣的甘肅,一項項富民產業正不斷將老百姓的錢包填得鼓鼓囊囊:據統計,2016年,甘肅省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面積近3000萬畝,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7元,增長12.2%,富民產業收入佔到貧困地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0%以上。
“要多渠道促農增收,延長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鏈條,謀劃發展鄉村旅游業,讓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致富。”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在基層調研時說,甘肅省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構筑產業支撐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產業咋選
“什麼產業能脫貧?”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定西市渭源縣蓮峰鎮綻坡村黨支部書記李海東。
“過去全村幾乎沒啥產業,除了種地還是種地。” 李海東說,山區寒涼,村民們基本靠天吃飯,收入微薄。不僅是綻坡村,在幾年前,甘肅大部分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單一,農民靠傳統農業,增收難度大。
怎麼辦?李海東想到了村裡一直有種植黨參、當歸、黃芪等中藥材的傳統,常年在外販運中藥材的經歷,讓他覺得這樣的特色農產品,應該是脫貧產業的主力軍。
2010年,李海東將富硒農業新科技應用於當地中藥材種植,“富硒黃芪畝產可達650多公斤,每畝收購價最高時能超過200元。”能帶領數百名鄉親一起致富,李海東高興極了。
“渭源縣目前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到40萬畝,年加工中藥材7萬多噸,綜合產值達到13.9億元。”渭源縣縣委書記吉秀介紹,全縣217個行政村中,中醫藥產業收入佔一半以上的村達123個。
在吉秀看來,找准特色產業,必須從貧困地區實際出發。“堅持市場導向,尊重市場規律,讓經驗可復制、接地氣,才能最大程度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吉秀說。
甘肅省農牧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甘肅省優勢特色種植業面積達到3153.84萬畝,佔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50%以上。其中,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全國領先。
產業有了,但要讓老百姓從中獲得實打實的好處,還得在精准覆蓋上下功夫。
“我們正在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甘肅省農牧廳廳長康國璽說,對於“七個一批”清單式管理核准的63萬貧困戶272萬貧困人口,該省逐戶摸底、逐村建賬,要幫助每個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做到“戶有卡、村有表、鄉有冊、縣有簿”,真正實現貧困戶、貧困村特色產業全覆蓋。
“2017年,我們要力爭在貧困地區新增蔬菜40萬畝、新增水果27萬畝、新增馬鈴薯22萬畝,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面積達到2980萬畝左右。”康國璽說。
資金咋來
產業扶貧,沒有“糧草”可不成。然而貧困戶單打獨斗發展產業,不得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甘肅農牧部門充分發揮行業優勢,與財政部門共同探索創新財政資金支農模式,同財政、扶貧、金融辦等部門啟動出台牛羊蔬菜貸款金融產品,累計放貸戶總數達到21.6萬戶,累計放貸265億元,省級財政累計貼息19.6億元。”康國璽介紹,甘肅省目前向75個貧困縣累計放貸16.8萬戶、230億元、省級財政累計貼息9.9億元。
為舒暢產業扶貧融資渠道,從2016開始,甘肅出台了《產業扶貧專項貸款工程實施方案》,決定實施千億元產業扶貧專項貸款工程,集中支持一批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具備一定規模、對農民增收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富民產業。
在定西市臨洮縣八裡鋪鎮菜子廟村,剛從地裡勞作歸來的楊成連顧不上喝水,就匆匆趕去牛圈喂牛。“3頭牛都是從鎮上的‘牛超市’裡買的,還上了保險,牛萬一死亡的話,有保險金兜底,養牛也沒啥后顧之憂了。”楊成連說。
近年來,甘肅省在貧困地區開辦了10個中央補貼險種、7個省級財政補貼險種以及地方特色保險試點險種,全省農險品種達到30多個,基本上覆蓋所有貧困地區。“我們注資10億元籌建了甘肅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降低市場風險給貧困群眾帶來的損失。”康國璽說。
要想多途徑增加貧困地區農民財產性收入,全方位激活貧困地區農村生產要素,持續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也是關鍵。2015年,隴南市西和縣被列為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后,就開始著力解決“三農”融資問題,貧困戶陳五兔成了第一批受益者。
“我把家裡的4畝地流轉給合作社,1畝地1000塊錢。”陳五兔所說的民旺馬鈴薯專業合作社,也曾經一直面臨著資金不足、發展受限的困境。“經過土地確權以后,貸款開始容易起來了。去年,合作社用流轉的300畝土地的使用權抵押貸款,貸到了350萬元。用這筆錢,我們新建了一條生產線。”合作社負責人郭大權說,自己想要帶領鄉親們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現在終於有了本金和底氣。
貧困戶咋帶
“這幾年蘋果價格有點低,去年我家的3畝多果園收入了3萬多元,果樹就是我的命根子,脫貧就靠它了。”面對市場價格波動,靜寧縣治平鄉柳溝村貧困戶胡省省還是有些擔心。
蘋果價格走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上“冒牌”蘋果泛濫。一位收購蘋果的客商無奈地告訴記者,一些外地蘋果打著“靜寧蘋果”的旗號,用低價搶佔市場。
這些年來,當地政府、專業合作社也開始為靜寧蘋果品牌保護動腦子、想辦法。仁大鎮政府在蘋果上貼上了生態原產地二維碼,讓蘋果有了屬於自己的“身份証”﹔紅六福果業專業合作社投資10萬元,嘗試建立使用二維碼技術制作的可追溯標簽……
“貧困地區農民生產經營水平低,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差,既是致貧的重要原因,又是脫貧致富的客觀現實。”康國璽介紹,甘肅省把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組織化程度作為貧困農民擺脫貧困的關鍵舉措來抓,加快培育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讓分散經營的貧困戶搭上先進生產力規模經營的快車。
據統計,2016年,甘肅省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681個,佔全省的93%﹔全省6220個貧困村中有6159個村組建立了合作社,佔貧困村總數的99%﹔有46萬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佔到貧困戶總數的69%。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9709個,帶動農戶301萬戶。全省探索形成了“各級政府+金融組織+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能人大戶+貧困戶”等幫扶模式,實現了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與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互利共贏機制。
“合作社低價提供辣椒種苗,蔬菜站派技術人員到家裡進行指導,4個月的成長期后,合作社的回收價格會高於成本價,可以說是穩賺不賠‘零風險’。”隴南徽縣的一位椒農美滋滋地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社。
據了解,近年來徽縣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農民主體”的思路,先后列支6393萬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發展特色產業,建成相關農民專業合作社853個。依托產業扶貧,徽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5632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7804元,增幅38.6%﹔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4.2萬人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1.73萬人,下降58%。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