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駐村蹲點話脫貧:脫貧路,戰馬坡村不停步
烈日下,盤山村道上,一輛老舊皮卡車停在了半路。“前面的泥土路塌了一截,下一步我們要把這條路硬化。”說話的人叫蘇毅,雲南省瀾滄縣竹塘鄉戰馬坡村駐村第一書記。
這條路是通往村裡澳洲堅果基地的必經之路。1997年瀾滄縣政協對口幫扶戰馬坡村,蘇毅加入扶貧干部隊伍。這條路,他已經走了20年。
“在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常常是走兩步退一步,難!”回想這20年的扶貧路,蘇毅感慨萬千。藏在深山中的戰馬坡村,全村1120戶村民幾乎全是拉祜族,其中建檔立卡的近500戶,勞動技能缺乏、內生動力不足,是貧困的主要原因。
“我們這裡氣候和資源條件都好,關鍵得因地制宜。”蘇毅說,村裡發展產業走了不少彎路,一個村小組種了3萬畝蠶桑,結果氣候土壤不適合,很快就全軍覆沒。
“發扶貧種豬,有的村民轉過頭就賣了。有些經濟林果種下去要幾年才看得到成果,村裡人等不了。”為引導村民發展產業,蘇毅絞盡腦汁,挨家挨戶動員,選擇產業,長的短的結合著來。
努力沒有白費。20年前,村裡能算得上產業的隻有甘蔗一種。如今,村裡海拔1300米以下的河谷,是以堅果、咖啡為主,甘蔗為輔的產業經濟帶﹔海拔1300米至1500米,以蠶桑、西番蓮為主,甘蔗為輔﹔海拔1500米以上,以茶葉為主,甘蔗、核桃、草果為輔,山地立體種植業初具規模。
“扶貧攻堅不進則退,發展的事哪裡停得下來。”蘇毅說,下一步打算在玉米地套種板藍根,已經聯系好昆明的制藥企業。
今年,戰馬坡全村780戶新建了安居房,人均至少3畝經濟林果,除了糧食生產和畜禽養殖,各村民小組至少有兩個新型產業支撐。有了產業,發展就有了后勁。接下來戰馬坡要積極爭取農業科技部門支持,提高村民種養殖技能。
“20年能做好一件事,值了。”戰馬坡村今年即將脫貧出列,但對蘇毅來說這不是終點,“我要繼續干下去,看大家真正奔小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14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