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有群年輕干部,每天都能觸摸到真實的貧困

駐村扶貧,與村民的心拴在一起

本報記者  魏哲哲
2017年06月06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扶貧工作的開展,離不開駐村扶貧干部的奮斗和付出。

  他們直接接觸最基層的百姓,做的是最一線的基層工作,他們的工作狀態直接關系扶貧工作的成效。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和西疇縣的村落裡就有這樣一批年輕的駐村扶貧干部,日前,記者來到他們中間,體味他們扶貧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善用笨辦法,“不打醬油”干實事

  “一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6苗,6漢,1彝),367戶,1547口人,88戶建檔立卡……問各村有幾畝田、幾畝林?村裡及個人皆不能詳盡回答。13個村交通均不便,很多路面還沒有硬化,更別提柏油路了。6個苗族村寨缺水,靠天吃水,靠天吃飯,部分至今仍過著人畜不分離的生活。在讀的大學生有13名,7個寨子沒有大學生。祝我生日快樂!”

  一段文字加上一張手繪駐村的“作戰圖”,這是一名駐村扶貧干部給自己的29周歲生日禮物。2016年1月13日,這個80后的扶貧干部秦西寧,來到了雲南省富寧縣新華鎮格當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開始了他的扶貧生涯。

  “沒來之前,對雲南的概念就是那裡是個旅游勝地,風景優美。”秦西寧說,然而剛到格當村,卻“兩眼一抹黑”:對農村了解有限,再加上沒有任何基層工作經驗,一切都要摸著石頭過河。

  語言障礙是秦西寧要克服的第一關。語言不通,工作上就有諸多不暢,也容易跟當地的百姓產生疏離感,“我選擇用笨方法。從最基本的做起,下決心將格當村下轄13個村寨的8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走訪一遍,在拉家常中體驗真切的基層工作。”秦西寧說,剛來的時候能聽懂百分之三四十,到如今已經能總結出當地方言的特點了。

  這種“笨拙”的工作方法攻克的不僅是語言關,也讓秦西寧對每個村民的家庭狀況和困難有了准確的把握。蘇麻弄村小組楊德國家,讓秦西寧印象深刻,“第一次去,僅了解到他住的是用稻草和樹枝搭建的杈杈房﹔第二次去,才了解到他家是整個村小組唯一有在讀高中生的人家﹔第三次去,通過鄰居才知道他大兒子已經結婚多年,但兒媳婦新婚時的嫁妝因為房屋破爛狹窄仍尚未拆封,還寄放在鄰居家裡。”

  “以前都是從報紙媒體上看到貧困故事,現在卻每天都能觸摸到這些真實的貧困。”秦西寧說,做扶貧一線的群眾工作,也有煩惱:時常遇到群眾不理解不配合的情況,修進村柏油路,一天要協助處理兩三起糾紛﹔發展特色黑木耳、巴西菇產業時,村民多持觀望態度﹔易地搬遷時總有群眾想不通,不願搬遷……

  “最笨但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多和村民解釋交流,每一個問題都要用軟磨硬泡的精神啃下來。”秦西寧說,何德友家的房子是格當村集市街道兩邊唯一一家土坯房,屬於D級危房,需要拆除重建。但何德友深受當地風水佔卜觀念影響,死活不想動土,“我隻好一遍遍耐心解釋,勸導他不要過分迷信﹔另一方面幫助他聯系施工隊,由村委會出面簽署施工合同,解除思想上的顧慮,才最終保障何德友家住上了安全住房。”

  “不能選擇等待和抱怨,而是要行動起來。”沉得下身,靜得下心,秦西寧現在工作很順手,也獲得了老百姓的高度評價:“你不是來‘打醬油’、來‘走讀’的,你是干實事的!”

  扎根駐村點,用腳步書寫扶貧日志

  冀永生的微信朋友圈裡,滿是村裡人村裡事。作為雲南省西疇縣瓦廠村的駐村扶貧書記,冀永生有寫日志的習慣,村裡二三事,是他每天日志的主題。

  每個項目、每戶貧困村民都是他心中的主角,點滴小事兒都記下來提醒自己:“早上下村,起草柑橘苗經費報告和養殖旅游合作社經費報告﹔旅游合作社和養殖合作社執照辦下來了,發給工作人員辦理商標申請去了﹔給王光春送去了500元生活費,孩子狀態不錯,希望能堅持下來,考出去考上大學﹔還要抓緊去八角箐看看,幫助三個孩子結對……”

  每一篇日志,都是一次次走訪調研腳步的丈量。“歷時3小時零6分,共計16300步11.57公裡,單程5.785公裡。路兩旁山上的野櫻花開了,不知我們的路、產業何時能盛開?”這是去年12月他徒步茅坡村,了解柑橘種植項目選地情況的狀態。

  山村雖然貧困,卻具備天然的民族文化優勢。湯谷村是瓦廠村下的一個自然村,原本叫上果村,意為“找回太陽的地方”。這裡的壯族“女子太陽節”是滇桂壯族聚居地區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是壯族先民敬畏、崇拜太陽的民俗傳統文化,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原始的村落依然保存著農耕文明,將原始的村落保存下來,作為和城鎮互動的場所也是一種思路。”對於在扶貧工作中如何充分發掘民族特色文化,冀永生一直在琢磨:“扶貧不一定是大拆大建,發揮原生態的優勢未嘗不是一種幫扶的思路。”

  結合縣裡打造湯谷壯鄉旅游的實際,受到其他地方給茶葉注冊商標的啟發,冀永生想到把湯谷村和找太陽傳說中的女主人乜星注冊成商標。“因為注冊商標要個體戶和合作社或公司等其他實體,我又動員村干部和群眾成立旅游合作社,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冀永生說,在商標設計上立足湯谷民俗和先民傳說,將湯谷村祭祀平台背景設計為湯谷村圖案商標,將壯族服飾上的鳥紋圖案和鳥母托舉太陽的傳說結合,設計為乜星圖案,完成了湯谷村和乜星商標的設計工作。

  目前乜星酒廠正在建設中,家禽養殖合作社的場地也正在緊張施工。“乜星鄉村旅游合作社的壯鄉農家樂已經試營業,短短一個半月已接待200多人次,收益有5000元左右。”冀永生的扶貧日志記錄下了村裡發展的每一件小事兒,也見証了他用腳步丈量扎根駐點的點滴。

  不怕苦不怕累,想為群眾多做幾件實事

  點開“戶聯小鎮”電子商務平台,上線的產品達3000余種,主要推廣壯鄉牛肉等富寧特產,建立農村電子商務營銷體系﹔截至今年5月10日,已建成12個鄉鎮、51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並已正常運營,服務站提供網購體驗、代購代銷、代收發貨等便民服務功能……富寧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成果顯現。

  這是在富寧縣挂職縣委副書記的廉士兵爭取到的項目,他想用電商平台帶動扶貧事業的發展。經過他多方“跑腿協調”,2016年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落地富寧,獲國家財政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

  “說起來,還真不好意思,駐村的一年多時間裡,我把通訊錄的電話用遍了。有的老同學好多年沒聯系了,為了村裡的項目,硬著頭皮也打了。”談起一年多的駐村扶貧工作,廉士兵有些不好意思。

  “項目要是當地所需,要精准,不能搞形象無用工程。”剛到富寧時,廉士兵用一個多星期跑遍了全縣13個鄉鎮,走訪了縣扶貧、林業、交通、教育、工信商務等10多個業務部門和縣委、人大、政協等有關單位,與當地干部群眾面對面座談交流、看現場、聽匯報、做筆記,全面了解全縣扶貧脫貧工作情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保証項目切合實際。

  “扶貧工作的政策措施關鍵是在落實。”在西疇縣挂職縣委副書記的時磊介紹,以前西疇縣峽山村村民過河出行時,都是靠四根鬆木搭成的小橋,簡陋而且給村民安全帶來了威脅,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就是要落實好的扶貧實事工作。

  通過各方協調,曾經吞噬過村民的河流上建成了混凝土的“愛心橋”,“運送糧食出行更方便了。”

  “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辜負群眾的期待。”秦西寧告訴記者,“如今,心已經跟駐村扶貧點拴在了一起,還想在駐村的日子裡,多為當地的老百姓做幾件實事。”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6日 19 版)

(責編:蔣琪、李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