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重度貧困村“浴火重生”記

2017年06月04日17:04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原標題:重度貧困村“浴火重生”記

  新華社長春6月4日電(記者鄒聲文、禇曉亮、李雙溪)民生村,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區內的一個普通村庄。

  名曰“民生”,但村裡人家的生活十分艱難。這裡風沙大,雨水少,土地鹽鹼化嚴重,全村曾有80%的人家處於貧困狀態。

  寒冬已去,枯草返青。新華社記者近日來到吉林白城鎮賚縣,深入這個曾經的重度貧困村,走進一戶戶貧困家庭,聆聽他們述說脫貧路上的艱辛,暢談村裡可喜的變化,描繪明天的憧憬……

  種下甜瓜苗 告別苦日子

  八九級大風卷起白花花的鹼土,漫過田野、村庄,吹得人站不住身。45歲的村民劉萬波頂著大風沙塵,仔細巡看自家的甜瓜大棚。

  民生村的人們整年在貧瘠的沙地上忙碌,但一直過著清苦的日子。幾年前,看到附近村子種甜瓜過上好日子,村黨支部成功動員了30多戶村民進行試種。

  首次播下種子,熬過春旱,瓜苗出土,剛好來了一場雨,濺起的泥土掩住了小苗。不少農戶以為瓜苗已死,一邊后悔著當初選擇種瓜的“冒進”,一邊自作主張刨了瓜地、補種雜糧。

  天一放晴,瓜苗頂開泥土鑽了出來。兩個月后,甜瓜成熟上市,1畝甜瓜純收入近五千元,相當於10畝玉米、雜糧的效益。那些種瓜立場不堅定的農戶悔青了腸子,劉萬波兩口子差點兒打起來。

  第二年,劉萬波一家成了堅定的“甜瓜派”,種了3畝甜瓜,賣完瓜一算賬,除去成本淨掙1萬5千元,全家終於脫貧了。

  小小的甜瓜,讓村民們嘗到了生活的甘甜,但不少人家的日子依然拮據。2015年底,依照嚴格程序,全村322戶村民中有152戶被認定為貧困戶,脫貧攻堅的任務十分艱巨。

  “針對貧困戶的具體困難,政府和村裡找准原因,或者出錢資助建大棚,或者找人來教技術,個別家庭沒有勞動力,我們也想辦法協調解決。”村黨支部書記呂學忠說,“總之,要通過產業扶貧全覆蓋,用實實在在的產業幫助他們脫貧。”

  劉萬波的父母年近七旬,父親心臟不好,母親有嚴重的糖尿病,四季藥不離身,基本干不了農活,雖有兒女幫襯,但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下。

  今年初,當地出台補助政策,貧困家庭建大棚,政府補助3800元。在村裡協調下,劉萬波幫著父母申請了補助,把父母的大棚跟自家的建在一起,這樣方便照看父母的瓜棚。

  眼下正是最忙的時候。看棚、拔草、澆水,為每一棵苗掐尖,為每一朵花授粉……劉萬波頂著40攝氏度的高溫,在大棚裡一待就是一天。

  這裡雖然風大、干旱,但光照強、晝夜溫差大,又是鹼性土質,種出的瓜果特別甜。每當甜瓜成熟,商販就會開著大車前來收購,再運往長春、沈陽、北京等大城市……

  “等這季瓜賣完,兩個孩子上學的費用就有保障,兩位老人也可以脫貧了。想到這些,就不會覺得苦,而是覺得甜!”劉萬波的話裡,透著從未有過的興奮。

  推倒泥草房 建起新房子

  日子越過越甜的,還有59歲的村民林長勝一家。

  林長勝得過小兒麻痺症,妻子患有心臟病,還需要照顧78歲的母親。身體羸弱的他拼命在地裡刨食,但日子一直很艱難。

  去年春天,這家人的命運終於迎來轉折。在政府扶助下,林長勝建起甜瓜大棚,大著膽子撒下種子。到了夏天,甜瓜成熟賣出,他家淨掙1萬元。加上種玉米、高粱的收入,這家人終於脫離了貧困線。

  收入剛過線,很容易返貧。去年下半年,林長勝又利用幫扶政策,在自家院子建起一個400多平方米的雪寒韭菜大棚。現在,韭菜已經長出一指長的韭葉,秋風起時頭茬就可上市,到冰天雪地的冬天也能繼續採收。

  “這種韭菜平常每斤賣1元,春節時能賣五六元,這樣收入又能增加近萬元。”林長勝用手摩挲著碧綠的韭葉,滿意地盤算著全家的收入。

  作為重度貧困村,這裡的村民祖祖輩輩都住在葦草和泥砌的泥草房裡。開始種甜瓜后,不少脫貧的人家開始推倒泥房子,建起新磚房。

  林長勝和其他人家一樣,打小就住在泥草房裡,夏天有雨就漏,冬季寒氣襲人。“有時端著碗,泥抹的房頂也會往下掉泥塊。”說起住泥草房的憋屈,林長勝的話就停不下來。

  前年,政府幫扶6萬多元,林長勝自家也湊了些,終於蓋起新磚房,建起新倉房。“新房非常結實,兩年多都沒有漏雨。改后的土暖氣很管用,冬天一生火做飯,屋裡很快就熱乎了。”林長勝指著粉刷過的房頂,又摸摸土暖氣,語氣中透出無法抑制的興奮。

  近年來,在政府幫扶下,全村有230多戶村民推倒泥草房、建起磚瓦房。2017年,全村還計劃改造危房46戶。

  告別渾濁的淺井水,喝上百米深的甜井水﹔告別泥濘難行的土路,踏上結實干淨的水泥路﹔告別黑燈瞎火,村裡首次亮起了路燈……村民們感受到越來越多的變化,民生村的名字也越來越硬氣。

  到2016年底,通過扶助村民種甜瓜、種辣椒、養羊等方式,民生村已有105戶村民實現脫貧,超過貧困戶總數的七成。

  “今年,全村還剩47戶貧困戶,有信心幫助他們如期脫貧。”村黨支部書記呂學忠的話語,透露出堅定的自信。

  夢想在心裡 夢想在路上

  民生村是窮村,但村民重視教育,再窮也會讓孩子好好念書。

  10年前,34歲的王照輝來到這裡當校長,破舊的校舍讓他十分吃驚。“下雨,教室就會滲水﹔陰天,后排就看不到黑板。”王照輝回憶道,“操場是泥的,天晴時沙塵滿天,下雨就變成一個大泥塘。”

  這裡的冬天經常在零下30攝氏度。每天第一節課前,孩子們就得從家裡背來柴火,在老師帶領下把教室裡的土煤爐生好。煤爐時時刻刻在冒煙,教室經常煙熏火燎,老師和學生嗆得要命。

  學校條件差,留不住優秀老師,家庭條件稍好的學生開始轉到幾十公裡外的縣城就讀。作為校長,王照輝隻能干著急。

  去年,轉機來了。當地政府籌資400多萬元,對民生村小學進行改建。教室寬敞了,窗戶變大了,裝上LED燈,孩子們在裡面讀書,覺得特別亮堂。

  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孩子們第一次在不生土爐、沒有煤煙,卻是暖融融的教室裡上課。“像城裡一樣,學校鋪裝了電地暖,可以通過牆上的電子顯示屏調節溫度。”王照輝介紹說。

  這所貧困村小學還首次擁有了藝術室、計算機室、科學實驗室,有了專門的英語老師,開通了寬帶網絡。“土操場已經硬化,跑道也即將鋪好。”王照輝補充道,“孩子們為了讓自己的操場更加漂亮,還在操場四周撒下了牽牛花的種子。”

  新校園、好老師,吸引了周圍村庄的孩子前來就讀,轉到縣城上學的孩子也紛紛轉回。

  “好的學校、好的教育,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對未來更充滿希望。”王照輝說,“對於貧困生,學校會落實好各項政策,確保他們不會因貧失學,因貧失去未來的希望。”

  6年級的李東源是民生村小學的一名貧困生。母親心臟有問題,干不了重活兒,家裡地很少,還要贍養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日子過得很不易。

  去年,政府和村裡給她家分了4隻扶貧羊,由合作社代養,年底分得第一筆紅利。“國家每年補助東源1000元,還免費發給書包、筆記本,學校還有免費的營養配餐。”李東源的母親介紹說。

  這位母親自己沒念完小學,吃夠了沒文化的苦。“家裡再困難,也要保証孩子念書。最好最好,她能考上大學。”說起孩子上學的事兒,這位貧困學生的母親語氣堅定,又充滿期望。

  李東源愛讀書,也很懂事,每次做完作業,總會幫著大人洗碗、掃地。女兒知道母親那沉甸甸的希望,但每次母親問她將來想做什麼,她總是笑而不答。

  其實,李東源有夢,想上大學,畢業后當一名老師。但她說,夢想不要輕易說出,埋在心裡就好……

  清晨,陽光溫暖著整個村庄。李東源系好紅領巾,背上書包,與小伙伴們一起,沿著新鋪的路,歡快地向著新校園奔去。

  夢想,就在她心裡,就在她的路上。

(責編:蔣琪、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