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砥礪奮進的五年 脫貧攻堅篇:鄉村旅游闖出新天地

楊召奎
2017年05月27日08:35 | 來源:《工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砥礪奮進的五年 脫貧攻堅篇】鄉村旅游闖出新天地

  塹對村依靠優美的自然風光,打造“富美鄉村” 。 本報記者 楊召奎 攝

  位於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縣城東南部30多公裡處的和平鎮塹對村,曾是一個偏遠而又交通閉塞的貧困村。“大雨困村中,進出靠劃船”,曾是該村的寫照。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該村依靠優美的自然風光,大力打造“富美鄉村”,並積極發展農家樂、民宿等。同時,該村還引導村民養殖竹狸、黑山羊,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逐漸蛻變為“產業強村”。

  截至2016年底,該村貧困戶已從2015年的34戶減至4戶,貧困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不到3000元增加到4280元。

  “旅游飯”

  塹對村地處萬泉河上游,三面環山,一面傍水。

  “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層巒疊嶂的群峰、清澈明亮的河水、清新濕潤的空氣、錯落有致的黎家小院、美味可口的魚蝦,都是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塹對村黨支部書記王大標說。

  但在以前,塹對村交通不便,盡管一直在發展鄉村旅游業,但游客並不多。

  進入塹對村,乘坡河是必經之路,而河上隻有一座建於1992年的漫水橋。由於地處山區,每逢雨季來臨,河水暴漲,道路就會中斷。

  2015年9月,來自海南省委辦公廳的一支3人扶貧工作隊打算進駐塹對村。可還沒進村,一場暴雨便給他們來了個“下馬威”。“大水漫橋,他們過不來,我們隻能站在村子那頭干著急。”這一幕讓時任駐塹對村第一書記石樂光尷尬不已。

  2016年3月,在省委辦公廳的協調推動下,乘坡二橋正式開工。

  同時,當地政府引導村集體和群眾整合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成立“萬泉石臼”鄉村旅游合作社,著力將塹對村打造成為集休閑農業漁業觀光+民宿+土特產示范村。而在瓊中縣旅游委的幫助下,塹對村還建起了民宿,走“水鄉黎家、清新田園”的路線,民宿每個房間都裝修精致,黎族文化濃郁。

  2016年底,乘坡二橋通車。

  “去年7月,我家的農家樂開始營業,最初生意不是很好。但自從大橋開通之后,人就多了起來,到現在已經賺了3萬多元了。”吃上“旅游飯”、當起老板的村民王敬新說。

  “我們隻需把家裡的房子騰出來,裝修的錢都是縣旅游委出資的,客人是合作社引導來的。收益方面,我們佔65%,合作社拿走25%,剩下的10%作為村集體收入。”2016年底實現脫貧的村民劉春蘭告訴記者,以前一到漲水季節,村民就無事可做,現在村裡有了民宿,漲水季節村民可以帶著游客劃小木船去捕魚。

  “造血”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村民都有條件經營民宿、農家樂。

  2016年5月,眼看著乘坡二橋在緊張施工,其他村民在裝修民宿,貧困戶王時軍坐不住了:“我家的房子剛夠住,沒法騰出來搞民宿,能不能弄些兔子和豪豬來讓我們養?”

  王時軍即將年過半百,此前一直守著9畝橡膠、檳榔,日子過得很緊巴。由於沒技術、沒經驗,一直不敢嘗試養殖。聽說政府現在免費給貧困戶種苗,免費培訓養殖技術,他決定試一試。

  2016年初,當地政府調研如何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幫助貧困戶增強“造血”功能。2016年3月,經過充分論証后,省、縣、鎮、村四級幫扶單位聯合發力,確定了適合塹對村的“三養一種”模式,先后注入資金68.41萬元,成立了養竹狸、養雞、養羊和種植南藥的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走多元化發展道路。

  2016年8月,王時軍在政府的引導下,加入了黑山羊養殖合作社。“幸虧趕上了好政策,扶貧力度大,教技術,給種苗,還給我們建羊舍。”王時軍如此感慨。

  村民陳金香與其他10戶村民一起加入了竹狸養殖合作社。他說:“養竹狸成本低,賣價高,別看這家伙個頭小,賣價卻不低,我們和外省的竹狸養殖公司簽訂了回購協議,1公斤竹狸可以賣160元。”

  一隻母狸每胎可以產幼狸2到6隻,每年有3到4胎,而竹狸的成熟期為8個月。現在合作社養殖的竹狸已經從當初引進的100隻種苗,成長孵化成400多隻。陳金香他們的付出也開始有了回報,去年11月和12月,合作社開始每月向外賣出竹狸。按目前每公斤160元計算,每隻竹狸能有近300元的收入。

  此外,塹對村目前還飼養山雞4900隻,種植益智(南藥的一種)3000多叢、榴蓮蜜苗300株。該村也從一個主要靠種植橡膠、檳榔等傳統經濟作物的村子,蛻變成瓊中縣的“產業強村”。

(責編:蔣琪、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