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採訪:陝南山村的美麗蛻變
法官廟村村民在田裡勞作。本報記者 魯元珍攝/光明圖片
說起2011年剛從河南回到陝西法官廟村時的情景,姚廣東記憶猶新:“那會兒這一大片荷塘還是各家的泥田,也沒有你看到的這些路跟河上的橋,更沒有這種白牆灰瓦的二層小樓,村裡大概80%還是土房子。”
法官廟村位於秦嶺南麓、陝西三大貧困帶之一的鄖嶺山脈邊緣,這裡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俗話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謀生,村裡幾乎隻剩下老人。現任法官廟村村支書的姚廣東曾經也是外出打工者之一。
“見過了外面四通八達的路,我就想,我們村也需要一條可以走車的路,不能總靠人背著東西進出村子啊。”他召集起十幾家村民,各家湊些錢,共同出力修起了村裡的第一條算是較為平整的路。2011年底,村民們就選姚廣東做了村委會主任。
2012年,姚廣東任村委會主任的第一年,西安碑林博物館被省裡定為法官廟村的“一對一”幫扶單位,法官廟村也迎來了它的第一個轉折點。
碑林博物館紀委書記殷慧明清楚地記得,有一條河從村子中間貫穿而過,他的汽車隻能從一個較淺的地方涉水開過來。步行去姚廣東家,一路上都踩著泥,他看到村裡幾乎家家門前都擺著一雙雨鞋,大概就是為了雨后出門用的。
看到村裡貧困的現狀,殷慧明和姚廣東一拍即合,他們決心一定要為村民做點實事,改變現狀,帶這個村子發展起來。
“要發展,必須先修硬化路,修自來水管,改善電力,村民的生活好起來,有了盼頭,才有精力搞生產。”村黨支部會議上,所有人達成了一致。
施工的轟鳴聲漸漸在村裡響了起來。姚廣東說,2012年到2014年他當村委會主任的這三年,發生了太多事,雖然村民們都很支持家鄉的發展,可基礎設施建設最困難的是籌措資金。
“老姚,隻要你們願意建,錢我來想辦法。”殷慧明給姚廣東承諾。那段時間,殷慧明東奔西走,幾乎想盡了所有辦法。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他們的努力見了成效,村民們吃上了干淨水,用上了放心電,路和橋修好以后,村裡各家的磚房也陸續蓋起來了。
2014年是法官廟村的又一個轉折點。從這一年開始陝西省加強精准扶貧力度,法官廟村被定為商洛市政府的重點幫扶村,村裡依靠旅游帶動發展的思路得到了認可。
此后的幾年裡,村子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原來各家自種的地被統一規劃成幾百畝的連片荷塘,荷塘間修起了木棧道和石橋﹔河邊路旁栽上了綠樹﹔原有的硬化路加寬並鋪上了柏油﹔民居改造工程,為蓋二層樓的家庭免費粉刷白牆、加蓋坡屋頂的優惠政策,讓村民紛紛蓋起了二層特色民居……
如今,法官廟村變成了一個山水環繞、風景如畫的美麗鄉村。荷塘裡的九眼蓮成了當地的特色產業,山坡上的梯田裡套種了油菜花、櫻桃樹、茶苗、黃花菜等多種作物,不但一年四季都有美景,也讓當地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多種方式增加了收入。
2016年,法官廟村160戶586人實現了戶脫貧、村摘帽。村辦公室裡,牆上挂滿了“中國美麗鄉村百家范例”“2016年脫貧攻堅工作先進村”“陝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等獎牌。“誰能想到幾年裡能發生這麼大變化呢,外面打工的孩子回來了說都快不認識家了。”村民們說。
(本報記者 魯元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