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記者蹲點筆記:來自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的報告

姜 帆
2017年05月26日08:22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記者蹲點筆記⑧ ——來自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的報告

  駐村干部解吉權(左二)接待來辦事的村民。

  黨灣村村民主動投工修路。

  黨灣村劉家寨村民劉宗坤在養蜂基地查看蜂箱情況。

  黨灣村后壩幼兒園的孩子們在上課。

  為幫助鄉親們盡快脫貧致富,安雨敏大學畢業后回到黨灣村創辦了蔬菜種植合作社。

  黨灣村后壩娛樂休閑廣場成為村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本版攝影 周文溪 湯 莉

  貴州省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扎實推進精准扶貧,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創建並實施了“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當地由返鄉創業的能人牽頭,組建合作社,村民通過土地出租、合作社務工、利益分成、股權分紅等方式獲得多重收益,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

  干群大教育 脫貧有信心

  黨灣村是人口大村,也是貧困村。過去,曾有村民把精准扶貧看成是國家無償給補助、發救濟,還有人想當貧困戶。

  劉家寨組的劉宗貴家就是其中一戶。他家是低保戶,家裡有5口人,自家沒有房子,借房子住。3個孩子在上學,家裡土地很少,除了劉宗貴一人在附近打點零工外,家裡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去年,永和鎮黨委副書記周文溪來村裡幫扶,知道劉宗貴會養雞后,立即協調永和鎮商會會長熊坤幫扶給他3000元,希望他通過養雞脫貧。“按政策,我還申請到了特惠貸,每年可以享受分紅4000元﹔我家還享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終於有了屬於自家的房子。”得到幫扶后的劉宗貴決定一定要干出個樣兒來。今年年初,他帶頭租土地38畝種植萬壽菊。“大家看我變了,選我當村民組長,我現在就想帶著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劉宗貴說。

  扶貧要扶到根子上,實現脫貧不返貧,關鍵在內生力量。為了增強貧困戶的脫貧信心,激發他們的干勁,黨灣村開展干群大教育,扶志又扶智。

  5月2日,后壩組開會討論集資引水灌溉的事﹔5月4日,縣組織部的“三會一課”黨建經驗交流現場會在黨灣召開﹔5月8日,村裡召開萬壽菊產業協調會……這些會議全村人都參加了。周文溪表示,干群大教育活動是永和鎮在各村推出的基層治理新模式,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田坎會等方式,送政策、送技術、送溫暖,起到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作用。

  周文溪說,通過開展干群大教育活動,干部與村民之間的溝通更順暢了,許多貧困戶扭轉了“等靠要”思想。像劉宗貴一樣,村民施林、黎奎、安廷江過去都是貧困戶,現在不僅自己脫了貧,還成為帶領大家致富奔小康的“領頭羊”。村裡65戶貧困戶家的婦女,積極參加“家政女”培訓,希望通過學習技術,改變貧困現狀。

  集團化幫扶 增收有路徑

  第一次見到安雨敏是5月4日,這是個時尚、漂亮、親切的女孩,站在蔬菜合作社大門口,微笑著接待前來參觀的人。安雨敏大學畢業后留在貴陽工作,2015年回鄉探親,看到家鄉依然落后,便決定回鄉創業。她說:“我希望通過帶領大家種植蔬菜增收致富。”

  村委會非常支持安雨敏創業。黨灣村村主任杜兆剛介紹,村裡採取“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於2016年組建了安氏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雙方商定村委會佔3%的股份。縣委組織部提供了4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入股資金,市發改委提供了15萬元用於蔬菜大棚建設,省專項扶貧資金撥付30萬元作為村級集體經濟資金入股合作社。

  杜兆剛算了一筆賬:2016年,合作社實現總收入112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增收2.8萬元,10戶合作社社員平均每戶增收1.5萬元以上。在合作社打工的貧困戶僅種辣椒一項,每人每天就可實現收入70元至80元,從而確保脫貧不返貧。

  杜兆剛說,要把扶貧“輸血”的能量轉化為村民自身的“造血”功能,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有效途徑。

  2016年,黨灣村依靠自身發展優勢,發展以蜜柚、梨、李子、葡萄、枇杷為主的“甜五味”重點水果種植,以羊、牛等家畜為主的“肉四味”重點品種養殖。目前,全村種植“甜五味”、養殖“肉四味”的農戶年均收入可達9000多元,這兩項產業已經成為黨灣村貧困戶的重要收入來源。

  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園區就業……新的產業模式在各村發展壯大,成為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黨灣村黨總支書記練世暉說,“集團化幫扶是黨灣的特色”。2016年,鳳岡縣委組織部把黨灣村作為集團化幫扶試點村,協調貴州省監獄管理局、遵義市發改委、縣委組織部等單位對黨灣村進行幫扶,形成“聚沙成塔”的效應。

  記者看到,在黨灣村村委會會議室的牆上,貼滿了區域貧困點、貧困戶照片,家庭人員構成、家庭收入、致貧原因、脫貧辦法等一目了然。黨灣村駐村干部解吉權介紹,這些貧困戶是駐村干部挨家挨戶算賬“算”出來的,這樣才能把“一村一策”“一戶一策”措施落實到戶到人。

  解吉權說,駐村工作組提出了“一水、二路、三居、四業、五配套”的扶貧路徑。短短1年時間,修建了幸福苑(含廣場)、后壩廣場、深溪廣場,並安裝了路燈,修建人畜飲水工程4處,安裝水管130戶共18公裡。村裡還修建了大屋基連心橋,硬化貧困戶院壩65戶,共1950平方米,改造房屋72棟。

  扶貧又勵志 不再“等靠要”

  在杉樹壩組,有一戶3口之家,父親王順江和兒子王標都患有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

  王順江的背幾乎是90度彎曲。他說:“以前,日子還算過得去。自從我和兒子先后患脊柱炎后,每月吃藥打針就要5000多元,家裡能賣的都賣了。所有農活基本都是妻子一個人干。后來,經過駐村干部的幫扶,我家貸款買了牛和羊,現在已經有20頭牛、10隻羊、80多隻雞,貸款也全部還完了。”

  兒子王標說:“感謝黨的扶貧政策!這兩年,各級領導很關心我們家,也給了我們很大幫助。我正計劃去重慶治病,村干部幫我聯系了,說北京的專家到那裡出診,能治這種病。看病需要20多萬元,需要貸款。等治好了病,我要擴大養殖規模,還清貸款,增收致富。”

  去年11月份,遵義市發改委為王順江家解決了牛圈建設資金1萬元﹔今年1月份,鳳岡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程勁鬆帶領縣殘聯為他家送來幫扶物資﹔今年4月份,鳳岡鑫誠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又送來了免費辦理的營業執照,同時,縣郵儲銀行為他家辦理了10萬元貼息貸款,縣擔保公司為他家免去了貸款擔保費用3000元,並代付了每季度2000元的利息。

  社會各界的幫扶,使王順江一家走出貧困的陰影,走上自力更生、增收致富的道路。在黨灣村,得到這樣幫助的家庭還有很多,僅2016年,黨灣村就得到社會各類幫扶資金1200余萬元,完善了基礎設施,發展了脫貧產業,讓貧困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責編:蔣琪、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