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採訪:徐有銀脫貧翻身記
徐有銀和記者(左)聊起往事,無限感慨。光明圖片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採訪】
在外面打工20來年的徐有銀回來了。
幾年前,這條消息在寧夏鹽池縣最偏遠的鄉鎮——麻黃山鄉成了一條大新聞。
“20幾歲撇下老婆孩子到外面闖世界,一年到頭都不知道人在哪裡,有時候混得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到快50歲了還能干個啥?”很多人都等著看這個“爛杆子”的笑話。
記者坐著平庄村村主任董國泰駕駛的皮卡車翻山越溝,前往徐有銀家。
“到了!”一下車,坐北朝南兩孔窯洞映入眼帘,西側是新建的兩間彩鋼房。我們坐在窯洞前的窖台上,徐有銀家女主人李興花熱情地端出香蕉和核桃。
“剛剛回來時,窮到連做飯的鍋都沒有。”徐有銀說,鄉干部、村干部、第一書記、包村干部,一遍一遍進村入戶做工作、講政策。一次,兩次,三次……徐有銀動心了。
麻黃山鄉耕地全部都是“望天田”,年降雨量隻有兩三百毫米,蒸發量卻高達兩千多毫米。但這裡地廣人稀,隻要肯干,撂荒的土地多得是,三五年裡隻要有一年風調雨順就能有一個好收成。
最讓徐有銀興奮的是,鹽池縣與保險公司合作開展了一系列農業保險政策,種蕎麥減產、養羊羊肉價格太低都有理賠,保險費由政府補貼。
徐有銀思謀著,與其苦熬,不如苦干。他把周邊撂荒的300多畝土地都流轉下來,種上了蕎麥、玉米、油菜籽。僅蘇丹草就種了80畝,政府1畝補160元,秋后,打下的草籽又賣了1.5萬元,這一項徐有銀就收入了2.7萬元。
徐有銀這兩年買了拖拉機、購置了客貨兩用汽車,養了100多隻羊,兒子還在相鄰鄉鎮盤下了一個汽車修理店,日子充滿希望。
“脫貧攻堅不養懶漢,種雜糧、蓋羊圈、蓋豬棚,養雞種地都有補助,干得多收獲也多,不干,一分錢也沒有。”徐有銀深有感觸地說,去年秋收,他凌晨4點多爬起來,晚上10點多才回家,兩頭不見太陽。但看看收成,“這麼苦也值了,今年縣上還出台了脫貧獎勵政策,我信心很大,越干越有勁。”
去年6月,平庄村村支書范殷貴有感而發,寫了一首打油詩:
多年打工徐有銀,掙少花多生活貧。
可喜脫貧帶福蔭,回鄉務農過光景。
租賃田園五十頃,灘羊百隻能經營。
風駿皮卡拖拉機,奔上小康笑盈盈。
這首打油詩通過微信在當地廣為傳播,被平庄文藝社編成了本地特色的“道情”,作為麻黃山鄉精准扶貧文藝演出隊的主打節目在13個村巡回演出。“爛杆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成了精神脫貧帶動物質脫貧的典型,激勵著更多鄉親依靠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 王建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