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記者蹲點筆記:來自重慶市城口縣沿河鄉北坡村的報告

曹力水
2017年05月23日08:29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記者蹲點筆記⑤ ——來自重慶市城口縣沿河鄉北坡村的報告

  通往北坡村柏樹地區的鄉村公路正在加緊修建。

  本報記者 曹力水攝

  村民袁錦明在大棚裡採摘辣椒。 梁國輝攝

  每位貧困戶家門口,都有一張“貧困戶結對幫扶明白卡”,既讓貧困戶了解政策落實情況,又讓幫扶工作更透明。

  本報記者 曹力水攝

  北坡村村民何天萬(右一)在修建院壩。 本報記者 曹力水攝

  開了一家淘寶服務站的龐仁春幫村民上網選購生活用品。

  本報記者 曹力水攝

  看金融支持——

  送來“大禮包” 資金有保障

  “要致富,先修路”。隨著道路的暢通,怎樣加快產業發展,通過勞動致富,成了北坡村村民最為關心的事情。

  走進北坡村村委會會議室,記者看到座無虛席,就連過道裡都擠滿了人。為什麼這麼熱鬧?原來是沿河鄉政府的干部為北坡村貧困群眾帶來了“金融幫扶+產業支持”的政策“大禮包”。

  為落實精准扶貧小額貸款項目,當地農業銀行將為貧困戶提供最長3年期、額度1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貸款。“貸款是自願申請,不用抵押、沒有擔保、不用貧困戶付利息,政府用專項資金提供貼息,大家到期把本金還上就可以了。”沿河鄉副鄉長賀鵬說。

  提到“借錢”“貸款”,一些貧困戶心裡面“犯嘀咕”。北坡村村主任尹德頂解釋說:“說白了,就是政府給大家找項目,白借錢給咱用,幫咱們賺錢。”

  “雖然不要大家出利息,但這是跟銀行借的,用來發展產業的,到期本錢還是要還的!”一位干部補充說,引來會場一片笑聲。

  脫貧致富,資金活水必不可少。村干部坦言:“脫貧致富,‘小打小鬧’遠遠不夠,要有一定規模的產業才行,這就需要資金的投入。但是,貧困戶手裡沒有錢,這時候,必要的信貸政策是打破這一制約的關鍵。但另一方面,貧困群眾普遍缺乏致富思路,很多時候是手裡拿著錢,反而不知該怎麼花,也不知怎樣才能花到點子上。個別群眾甚至還可能把錢用到修房子、裝修、買家電等短期消費上,錢花完就沒了,未來收入仍然沒有保障。”

  有本錢了,行之有效的產業幫扶政策必不可少。據了解,脫貧攻堅決戰打響以來,北坡村在縣、鄉兩級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立足自身實際情況,逐步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推動農特產業發展。北坡村駐村第一書記龐啟淵說:“北坡村的產業規劃堅持長線與短線結合,短線產業包括花菇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因為其種植周期短,可以讓村民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就看到經濟效益。”

  訪產業發展——

  發展養殖業 山雞變“鳳凰”

  城口山地雞是城口縣特有的家禽品種,體型中等,羽毛以黑色為主,具有抗病性強、肉質香嫩、蛋白質含量高等特征。2009年,通過國家相關機構的鑒定,城口山地雞正式成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

  據養殖戶介紹,城口山地雞在市場上頗受歡迎。在重慶市區,城口山地雞可以賣到100元1斤,品質極高的甚至可以到200元1斤。即使在城口縣城的餐桌上,也要至少60元至70元1斤,是名副其實的“高附加值”家禽。它不僅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還可以打響地方品牌,於是,城口山地雞自然就成了北坡村推廣的“高附加值”產業的首選。

  “以前,北坡村的農戶也有個別散養城口山地雞的,但都不成規模。因為交通不便,成本太高,運送雞苗費時費力,外面的企業、大戶不願意進來發展規模化養殖。這幾年,隨著公路的貫通,北坡村逐漸具備了規模化養殖山地雞的條件。”龐啟淵說。

  在這次的“金融幫扶+產業支持”動員會上,鄉裡面引來了專業從事城口山地雞養殖的縣屬國有企業鵬城源食品開發有限公司,採取“企業+農戶”的產業幫扶模式幫助北坡村發展山地雞養殖。

  賀鵬介紹,根據產業幫扶政策,村民獲得銀行貸款后,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可以把錢交給企業,由企業代替貧困戶養殖山地雞,貧困戶每年可以獲得6%的分紅。有能力自己從事養殖工作的,企業將以低於市場價10%的價格提供雞苗以及必要的養殖材料,經過約4個月的養殖,企業以約定價格進行回購。

  “黨的扶持政策好,以前我也養過山地雞,那時候沒本錢,隻能養幾隻,不成規模。雖然有些土辦法,但沒專業人士指導,管理不規范,也賺不了什麼錢,現在終於有機會走上正軌了。”村民胡道平說。

  “經過初步統計,村裡基本所有貧困戶都報名申請扶貧貸款﹔在產業方面,除了有兩戶准備自己發展的,剩下的人都選擇‘企業+農戶’發展方式進行山地雞養殖。”龐啟淵說。

  說環境整治——

  既扶“水電路” 又扶“精氣神”

  “個別貧困群眾在脫貧與返貧的循環中掙扎,其根源在於‘精神貧困’這個‘窮根’未除。”北坡村黨支部書記張明海告訴記者,“比如說居住環境,如果貧困戶居住在一個雜亂、陰暗的房子裡,那他可能會產生‘破罐破摔’的消極想法。如果搬到了一個干淨整潔的新環境,那麼他肯定會想辦法靠勞動致富,讓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事實証明,生活環境對貧困戶的帶動作用是明顯的”。

  村民何天萬這些天正在修建自家房前的院壩。何天萬今年40多歲,因患有矽肺病,不能從事過重的體力勞動,因此沒有外出務工,在家做些農活,經濟條件比較拮據。

  他告訴記者,現在他家的院子已經比過去平整多了。過去,他家的房子前面有個大土坡,坑坑窪窪不好走,回家還需要爬幾級很陡的台階,大兒子患有小兒麻痺,經常摔跤。趕到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

  “其實我也想把居住環境弄得好一點,但是經濟條件不允許。這次,政府給我們免費提供沙子水泥,我們自己出力,終於能把家裡收拾得漂亮一些了。”何天萬說。

  龐啟淵說:“在村容戶貌整治過程中,房前屋后的院壩、水溝、廚房、廁所等,都是改造的對象,縣鄉政府給了很大的資金支持。比如何天萬家修整院壩的一部分材料,大概折合人民幣6000多元,由鄉政府免費提供,再由村委會負責搬運至最近的公路,剩下的工作由他自己完成。對於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政府還有更多的幫扶措施。”

  “房前屋后收拾利索了,各處看著就開心,接下來該想著怎麼提高收入,讓日子越過越好了。”何天萬說。今年,北坡村試點“大戶+農戶”花菇規模化種植,何天萬主動申請了4棚,積極投身到產業脫貧中來。

  據介紹,近年來,城口縣探索出了“精神扶貧”新思路。在轄內貧困村深入開展“整治居住環境、摒棄生活陋習、培育文明新風”專項行動,既扶“水電路”,又扶“精氣神”。隨著思想觀念的轉變,貧困戶脫貧的主觀能動性被激發出來,變“幫我脫貧”到“我要致富”,想法轉變了,干勁就有了。

(責編:蔣琪、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