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誓讓李章村換新顏(扶貧手記)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駐西吉縣震湖鄉李章村第一書記  李進海
2017年05月23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句話,我過去聽得多,但直到自己真正下到基層去扶貧,才覺得所言非虛。

  2014年,我被選派到李章村擔任第一書記。李章村地處“苦甲天下”的西吉縣西北部,距離縣城近60公裡,地處國家六盤山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核心地帶。村裡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生態脆弱,經濟發展緩慢,制約全村人脫貧致富的瓶頸很多。

  第一天下村,一場小雪凍得我徹夜難眠,既讓我感受到了這裡艱苦的自然條件,也讓我明白,未來的兩年需要付出多少。“要在這裡當好書記、搞好扶貧,看來第一堂課是要學會適應環境。”我在日記裡寫下了第一句話。

  通路通水得民心

  常年干旱、靠天吃飯,吃水成了全村人祖祖輩輩的難事,村民視水如命。

  為了從根子上解決吃水問題,我給教育廳黨組、廳領導作了匯報,希望“娘家人”能搭把手。領導特事特辦,從辦公經費中擠出24萬元給全村打了7口飲水機井。記得機井噴出清澈的井水那天,村民個個笑逐顏開。

  李章村自然村社多,農戶居住分散,山大溝深,山道崎嶇。為解決這一困擾村民多年出行難的問題,我多次協調縣交通局,對5.2公裡的村級公路進行了沙化硬化,因資金緊張,我號召村干部帶頭出工出力,那段時間大家肩挑手抬,人人累脫一層皮,可看到孩子們雨后不再踏著滿是泥水的鞋子進入校園,心裡是說不出的安慰。

  這兩件事,奠定了我在李章村工作的基礎。從帶著疑惑的目光看我們工作隊,到親切地拉著你的手嘮家常,我們駐村工作隊漸漸走進了百姓的心裡。

  文化教育潤民風

  來到李章村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變這裡落后的教育基礎設施和教育面貌,這個是我的本行。

  在教育廳的支持下,我們先后為李章村投入資金近80萬元,硬化校園、修建圍牆、修建公共廁所﹔捐贈圖書1萬多冊,完善校園圖書室﹔為學校配備會議桌、電腦40台、打印機、體育器材﹔配備安裝了學校信息化遠程教育設備……目前,李章村教學點已成為震湖鄉最好的鄉村學校,看到孩子的笑容、聽到一聲“叔叔好”,是扶貧工作隊最開心的事。

  如何改變落后地區的鄉村民俗、增強致富心氣?我想到了建文化廣場。但這個建議一提出來,不僅村民反對,村干部也不能理解:“飯都吃不飽,要那玩意干嗎?”

  駐村工作隊認真商量后認為,這個文化廣場還是要搞,要讓百姓看到民風改變對發展的重要作用。大家磨嘴皮、賠笑臉,給村干部、老百姓一個一個地做思想工作。我們爭取到近20萬元資金,改建了村部、硬化文化廣場300多平方米、栽植綠化樹種600多棵……目前,村部、舞台、廣場成了李章村的政治、文化、各類活動的交流中心。這件事讓我明白,很多事情必須堅持,找到方法才能解決問題。

  產業帶頭促民富

  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推動李章村扶貧攻堅,改變面貌。

  我們深入農戶“挖窮根”“找出路”,幫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扶貧攻堅作戰圖”和“增收項目統籌表”,避免盲目追風、越扶越貧。我們融資40多萬元對產業大戶進行獎勵,爭取每年在全村培養3名以上致富帶頭人、5戶以上種養殖大戶、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發展10戶以上“53321”扶貧示范戶。這些大戶積極鼓勵群眾集中連片種植小秋雜糧、馬鈴薯和覆膜玉米﹔打造好珍珠雞、黑山羊、肉牛、小秋雜糧合作社,帶動近100家農戶增加收入,農戶平均收入從2014年的4200元增加到目前的5749元。

  “這兩年是村裡各方面變化最大的兩年。”老村支書高維忠的話讓我很受鼓舞。

  去年11月,兩年的駐村扶貧工作已結束,心中有很多不舍,工作也有不少遺憾,和家人商量后,我向組織遞交了繼續駐村的申請書,不為別的,就為能親眼看到李章村走上小康路。

  (本報記者朱磊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3日 17 版)

(責編:蔣琪、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