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 脫貧有了量身定制(打贏脫貧攻堅戰)
本報烏蘭察布5月20日電 (記者顧仲陽)年年“苦耕春前片片土”,卻不能“笑採秋后粒粒珠”。這曾經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很多貧困戶的縮影。由於地處生態脆弱區和老少邊窮地區,土地貧瘠、旱災風災頻發,再加上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等因素,烏蘭察布一直是內蒙古貧困高發地區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精准扶貧,就得因地制宜、因貧施策。”據烏蘭察布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介紹,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構成特點,市裡為貧困戶量身定制脫貧路徑,對生產條件較好、有勞動能力的農牧民支持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實行產業開發式扶貧﹔引導有勞動能力但生產條件差的農牧民轉向從事二、三產業實現穩定就業,實行轉移就業式扶貧﹔對老弱病殘和喪失勞動能力的群體給予生活和醫療上的保障,實行保障兜底式扶貧。
對“想留”的貧困人口,引導他們與新型經營主體結成利益緊密聯結的脫貧共同體,科學種養穩定增收。在四子王旗,以前大多農戶隻種植商品薯,行情好時1噸售價也就1400元。近年來,旗裡引進了一批種薯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種植新研發的種薯,價格一下上漲40%以上。
“以前,我種馬鈴薯累死累活一年頂多掙2萬元到頭了,現在改種種薯,我和老伴兒都在公司打工,2016年純收入9萬多元呢!” 四子王旗東八號鄉坡底村李金良說,通過種種薯、務工,全村40多戶人家基本都脫貧了。
對“能走”的貧困人口,鼓勵易地搬遷、勞務輸出,轉移就業脫貧路更寬。烏蘭察布市打造外出務工人員服務體系,近年來全市累計有100萬左右農業人口外出務工,很多實現了“外出一人,脫貧一戶”。目前家住化德縣易地移民搬遷小區的居民孫海燕以前是德包圖鄉六十頃村四合一自然村的村民,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家裡好幾年都沒有什麼種養收入。如今,進城后的孫海燕在縣城的鐵合金園區企業裡當起了化驗員,老公當裝卸工,土地流轉了出去。“今年預計能有8萬元的收入,鐵定能脫貧。”孫海燕信心滿滿。
對“隻能留”的貧困人口,兜底扶貧“底”更牢。烏蘭察布市出台了17類保障性扶貧政策,每年市縣兩級財政需投入4.7億元,織密脫貧保障網。
互助幸福院集中養老工程,對60歲以上無生產能力、身邊無子女照料的老人,實行“集中居住,分戶生活,統一管理,互助養老”。目前全市共建成互助幸福院458處,解決了近9萬名農牧區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因傷因病喪失勞動能力老人和60歲以上貧困老人養老問題。健康扶貧也讓老弱病殘看病負擔大為減輕。烏蘭察布對所有貧困人口每年免費體檢一次,對於大病貧困人口,疊加使用多項救助政策。
“投入雖然不少,但兜底扶貧的‘底’兜牢了,全面小康不落一人才能真正實現。”市委宣傳部負責同志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